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最强大脑”中的脆弱心智

2014年03月24日 13:3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梅明蕾

  《非诚勿扰》外,江苏卫视的又一档节目《最强大脑》也在热播。遥控器偶尔调到那儿,就碰巧看到首场“国际PK赛”中,12岁少年李云龙自以为失误后的泪奔场面。

  小李的竞争对手是与之同龄的意大利少年安德烈。小安虽然最终输给了小李,却有风度地向对手送去祝福。在随后的参赛选手与评选嘉宾的互动中,大家又得知两个同龄少年迥异的童年经历:小李平日里基本无休息时间,且承受了父亲过多的希冀;小安则热爱运动,且每周休息不少于两天。

  如是云云,事后均被人们引申开来,演变成对中国式教育的反思,其所指也大体形成共识,如重目的,轻过程;重工具理性,轻无用之用;重胜负功利,轻人生价值,等等。要说有多少新意,似也谈不上。而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则是小李的“大脑”之强与心智之脆弱形成的巨大反差。

  中国学生,如同其在知识领域所向披靡的著称于世,其在心智方面的残缺和脆弱也表现得颇为突出。尤其近些年来,一方面,中国学生在国际上种种有关挑战智力的赛事频频获得高名次;另一方面,因高考失利而自杀、因小事反目导致出人命的极端事件又屡屡见诸媒体。我以为,学校教育固然难辞其咎,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同样难脱干系。

  对于少儿和未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知识的累积和心智的养成固然须并重。但若硬要在两者中分出个轻重缓急,仅以大多数家庭的行为(让孩子上各种培优班、强制学习多种技能、参加各种比赛等等)看,显然是将前者置于更为紧要的地位,虽然大家有时口头上并不否认后者的优先性。就更勿提以升学为首要目标的学校了。在这样的育人框架下,受教育者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必要,不知晓妥协的积极作用,更缺乏使人坚韧的磨炼;当然,更不会像法国中学那样开设哲学课程,将现有的社会存在提升到哲思的高度来体察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如是,健全的心智又从何而来。这也就难怪包括作家郑渊洁、马原在内的一些人,宁愿冒着让自家孩子离群索居的危险,也要为其另辟一条成长之道。以我之心度人,他们考虑更多的,或还是为孩子从小拥有健全的心智。

  小李在《最强大脑》参赛后,李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道出自己的长远考虑:“中国人生存,真的越来越难,等李云龙长大,我不能给他提供任何社会背景、地位优势,我只能让他从小变得更强大,这样他以后的路才会平坦很多。”同在一个社会,我当然理解李父为儿子打算的良苦用心。但“从小变得更强大”,在他眼中似仍以“最强大脑”(其实又哪里是真正的大脑)作为象征。殊不知,心智的健全、强大,乃是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其实,又何必要强调那个所谓的“强大”。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如果人人自由平等,我们应该如何活在一起?拥有健全的心智,就有可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