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寻找并保护好城市发展的“基因”

2014年03月25日 13:28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给了成都历史自信,成都的现实自信则是,找到了一条自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去年底的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 “要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承载能力、带动效应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

  成都意识到了“城市病”隐疾并给出处方。首次明确严控中心城区规模,将常住人口界定在700万上限,再按照大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7个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与人口。通过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引领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新体系,必将分散递减城市无限集聚的压力。

  中心城区和卫星城的“同城化”,可谓城镇新体系能否成功的关键。成都宣布,按照大城市配套标准建设公共配套,以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推进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向卫星城延伸,构建逐步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不仅夯实城镇化硬件支撑,也必将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应当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成都提出把解决好“半市民化”问题作为明年城镇化的主要任务,要坚持“四态合一”推进城镇化,要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目标都指向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普在《中国“鬼城”的真正问题》里写到,“超大街区、拥有大量高层建筑的超大型花园式封闭社区……种下了使社会迅速衰败的种子。正如西方经历过的那样,这种大型的、没有人情味的城市开发模式使人们孤立,使他们缺乏身份感、安全感、社区感和人情味”。这与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强调中小街道的重要性、反对人为的社区空间分隔,如出一辙,说出了中国城镇化道路上的另一重风险。

  但卡尔索普并未完全丧失信心,他最后说“中国的城市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速度最快的经济增长活动,通过确定正确的城市发展基因”,“并采取合适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极大地改变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保证城市中心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稍加提醒和反省,我们就会发现,“正确的城市发展基因”,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社会肌体里,只待重新发现并保护起来。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成都商报记者 徐琼)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