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陕西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高学历转向低学历市场

2014年04月09日 15:11 来源:陕西日报 参与互动(0)

  “你签了吗?”已成为毕业生之间见面打招呼的口头禅,签了的万事大吉、等待入职;没签或准备公考,或继续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间,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人数再创扩招之后的历史新高,达到了惊人的727万,加上历年尚未就业的300万人,今年的就业市场,将有超过一千万的大学生需要寻找“婆家”。

  参加了几场招聘会后,负责西安高新区俏江南招聘的肖先生连呼“没想到”。“为了酒店的提升服务档次,对于传菜员、服务员、领班、收银、库管等基层岗位,我们提出了大专以上的学历要求,刚开始还担心这些岗位大学生不会问津,可谁想到,90%来应聘者都具有本科学历。”

  与俏江南肖先生一样,负责西安“58同城”招聘的邵女士同样感受到了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式的严峻,“对于客服人员,我们学历的要求是大专及其以上,可仅仅在一场招聘会短短的3小时之内,公司就收到了上百份简历,其中,学历为本科及其以上的应聘者占到了7成以上。”

  现状:高学历转向低学历市场

  在西安世纪智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中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中,销售、置业顾问、业务员、财务秘书、操作工、文员、客服等需求量大,这些招聘企业对应聘者文凭的要求大多也以专科、高职为主。与俏江南和“58同城”一样,很多招聘企业发现,一些原来本科及其以上人员几乎不会问津的岗位,受到了追捧。

  “国企、政府部门本来招聘岗位就少,稍微心仪一点的工作要求又高得离谱,都得是研究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有的甚至还仅限于男性。销售、服务行业本来是不在我就业考虑范围之内,现在看来,自己就业的定位需要调整。”长安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李苹说。

  对此,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促进了求职者由高到低对就业岗位的侵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人才市场发展的必然。

  教育部数据显示,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空前地突破700万,达到了惊人的727万。从2001年114万,到2014年的727万大学毕业生,13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38倍。

  2013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在媒体见面会上就曾表示,加上历年未成功就业的大学生,2013年将有3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初次就业。2014年再创新高的毕业生人数,无疑将使得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将变得更加困难。

  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各企事业单位招聘岗位数却不断减少,这无疑更加加剧了就业难度。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公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中称,2014年100家典范企业预计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减少了7.3%。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中还指出,IT、快销、房地产、快递、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都比较缺人,招聘人数较多。企业招聘岗位不断减少,且招聘条件中对于经验的倚重,这都加剧了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初次就业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度驱使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市场,以谋求职位,实现初次就业。

  2013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张芸,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一家中式快餐店上班,由于表现好,已经成为店里的领班,“去年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没考上,只能先就业再择业了。刚开始还觉得挺没面子的,现在感觉还不错,感觉在服务行业也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专家:令人欣喜的就业观转向

  大学生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在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看来,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鲜现象。

  “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向下’就业的现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是小众的事件,是个别现象。现在人数越来越多,开始由小众成为了一个较大的群体,并且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转向,无论对大学生,还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十分令人欣慰的变化”,石英评价说,“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得到缓解,就业率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对于服务业、物流业等这样行业来说,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后,让这些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此为契机,使这些行业的转型提升成为可能。”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所谓的“蓝领”岗位,开始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但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白领”岗位逐渐供大于求,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这些年就业难的历练,大学生就业方向越来越宽,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不仅如此,这种转向,也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质量的提升带来的“正能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可以看到,以往所谓的传统的“蓝领”岗位,工作环境和条件也在逐渐变好,待遇也在不断提高,甚至超出了很多“白领”。

  同时,经济的转型和传统行业生机,也让一些原来并不依赖高素质人才的行业,开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这种结构上的变化,让大学生“向下”的就业有了用武之地。换一句话说,不管在哪个行业和领域就业,只要肯脚踏实地,都一样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面对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向,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作为培养方的高校,更需要反思。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阶段的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想去的地方去不了,真正需要他的地方大学生又不想去,即使勉强去了,由于实践能力很差,用人单位也不满意,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石英分析说,“这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主动回炉上技校,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反而高于公办类本科院校,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专业设置,一开始就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培养的是既有动手能力,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得以破解。教育部刚刚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提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表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开始适应市场的需求,务实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此次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朝着市场需求迈出了一大步,但我认为,这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与此配套的其他改革,需要跟上,使得我们国家在不远的将来,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能够不断得以提升,让我们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变成真正的制造业强国。”石英说。

  对策: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题

  面对今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更新变化,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是大学生,更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各相关部门也纷纷做出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2013年12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出了重要指示。随后在2014年2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其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要切实发挥牵头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以确保各项政策、工作落实到位。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今年727万的高校毕业生,要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我省根据自身情况,也多次下发文件,提出7大应对措施,以确保今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并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求职补贴1000元。省教育厅于2014年2月11日作出《关于做好2014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我省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作出批示。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大力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水平、积极做好基层就业项目实施和大学生入伍工作、激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以实现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其中对大学生创业做出了详细的指导,要求要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式的创业服务。

  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指导下,一部分毕业生也选择开启自己的创业生涯。

  今年7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赵欣,在西安高新区投资开了一家韩国某连锁品牌的加盟咖啡店,目前为止,生意还算不错。“对于大学生创业,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和扶持力度,所以与其找工作碰得头破血流,还不如自己创业。只要干得好,照样不少挣钱。”赵欣说。

  各高校在国家、省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也积极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出努力,在3月至5月间,各高校将有数十场校园专场招聘会的举办。除此之外,各高校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也能积极做出回应,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实现。比如一些学生反馈,在外校参加招聘会、宣讲会入场难,陕师大就业中心便积极组织学生,统一安排毕业生参加3月20日在西安交大举办的大型春季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求职提供方便。

  “虽然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只要你想工作,工作还是有的。再说,我们相信也期待着在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背在我们大学生身上的这座‘就业难、难就业’的大山一定会尽快消失的。”已经签了某学校,现在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兼职文员的王同学坚定地说。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