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车辆通行证背后的城市管理悖论

2014年04月23日 08:59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有一种证,叫“进京证”。使用者:想要进入北京六环内的外地车辆;办理地点:六环以外各个办证处;有效期:7天;办理耗费时间:六环内外往返耗时(不可估算)+排队2小时(保守估计)。这张证,被网友吐槽为“世界交通史上最奇葩的证件”,因为即使排百米长队办好,也只能用7天,还不能在工作日高峰期进五环。

  北京市三月底发布新政,取消了长期进京通行证,简直是拉仇恨的节奏。说实话,可以理解这一政策的逻辑。首都已成“首堵”,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秘密。随着堵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雾霾造访的次数越来越多,北京的交通和环境治理陷入困局。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继续拿外地车开刀,是不得已却也是最顺手的选择。

  类似政策,其他城市也不少见:上海对外地车高架桥上限行、天津对外地车高峰期内环线限行,等等。可以预见,外地车在很多大城市将越来越不受待见,喊冤叫屈也没用,毕竟不是“亲生”的,再不公平也只能肚里泪下。只是这样的政策,逞得一时之快,对改善交通能否药到病除?大家心里都有数。

  跨越千山万水,我们来到了华丽大城市,只为让生活更美好。可是没料到,原来大家都在这里。人挤人,生活越挤越闹心。说来也奇怪,一方面北京交通堵得不可开交,另一方面北京车展火得人气四射。豪车云集、人潮汹涌的车展,对于当前承载540万辆机动车已力不从心的北京而言,颇有些黑色幽默。

  纵使限牌、限行,也阻挡不住人们购车、开车的热情。所谓no zuo no die,因为出行不便,所以要开车,因为大家都开车,所以出行更不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怎么解?答案很简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但只这么一说,未免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公交增设、地铁规划等,件件都是浩大工程,件件都需要巨额投入。

  人怕出名,“城怕壮”。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慢性病也跟着多了起来。交通得了“肠梗阻”,空气得了“哮喘”,水质得了“血液中毒”,下水道得了“血栓”,房价发了“高烧”。城市病让城市化进退两难。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城市?病因人而起,却不能简单将人赶走,毕竟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要素。况且,哪里有前途和钱途,哪里就会有人,这是挡不住的市场规律,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如何在千万人口共处一城的同时,治好城市病?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国外许多城市也有着同样“成长的烦恼”。

  显而易见,无论是限行、限牌、雾霾天交通管制,还是住房限购,都只是临时应急之策。这些补丁不能多打,也不能常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抗药性,甚至适得其反。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未来的路怎么走,专家学者们也都很头痛,建言献策有很多,但具体怎么实施、分几步走,考验的是各地政府的战略眼光和公共治理能力。无论是就地城市化、发展大都市圈、建立卫星新城,还是建设智慧城市、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都需要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造新城、摊大饼,也不可只堵不疏、治标不治本。

  人生要有点理想,城市也是。让城市化之路走得更健康,让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更幸福,这是一座城市该有的上进心。光是经济腾飞了,只是长出了一只翅膀,城市更美更宜居,才能展翅高飞。(朱 玲)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