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频繁误读流失的是公信力

2014年04月24日 11:13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读了4月23日的人民日报,成千上万准妈妈松了一口气,这两天热传的“PM2.5造成流产率高达70%”的说法,又是一次误读。

  科研人员澄清,实际上,这项实验对象只是老鼠,采取的是注射方式,比平时的呼吸量大得多,课题设计及结果都与空气污染无关,却硬生生地被曲解成了“PM2.5造成孕妇流产”的耸人听闻的大新闻。

  现在,这类“误读”可以说隔三差五就有。不仅科研成果被误读,政策上的误读也不少。如安徽4月20日公布的“全省1035775名干部填报了308708套房地产信息”数据,被误读成“三分之二的官员没住房”,实际情况是这次公布数据不包括干部自购商品房。

  如何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类误读?

  首先,党政机关发布信息和数据要明确无误,避免歧义。如这次安徽公布的干部填报的房地产信息不包括干部自购商品房,为何不加个注释说清楚?

  还有,一些官员说话用词不准,表述不清,在重大和敏感问题上模棱两可,吞吞吐吐,出现误读也就难免了。正如省委领导所说,不善于表达自己,就会“被表达”。

  其次,媒体要提高素养,强化自律。理解有误,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和请教。而有的媒体喜欢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法哗众取宠,则是缺乏自律意识的表现。对问题的不实反映,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社会认识的混乱和恐慌,导致人们对相关量化指标的麻木,甚至造成对社会现状的误判和影响信心等。

  第三,要尽快建立公布某些重大民生数据的规则。比如,今天甲媒体报道A大学张教授一成果,明天乙媒体报道B大学王教授另一成果,而很多成果其实只是阶段性的、有学术争议的。公布科研成果,尤其是一国或一地某种病的致病因子和发病率等,是一件非常严肃和慎重的事,必须言之有据,经得起科学和历史的考验,并通过权威途径发布。欧美国家为了得到某一类健康数据,往往要做长达几十年和几代人的追踪调研,最后才由政府部门权威发布,在说法上做到科学、统一和规范,以免扰民恐民。这种公布科研数据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顾德宁)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