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注意政府信息发布的“星期五现象”

2014年04月24日 13: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根据公共关系理论,周五最适合公布那些负面、利空、害怕别人知道又不得不让人知道的负面消息,因为在随后的周末,人们可能会淡忘这个新闻,从而使政府逃过来自公众的压力。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但问题是,选择周五公布政策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开公众的关注,但政策的可能负面后果难度会就此消除吗?在许多问题上顾忌公众的意见,总算是政府的进步。不过,政府何须将公众视为威胁?在很多问题上力图使自己隐形,不像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近年来,一个新的政府行政习惯引起人们注意——重大民生政策的公布往往选在周五傍晚。早在2011年中央单位晒账本,69家已经公布“三公”经费部门中,在周五公布的单位数量达到了23家,占了三分之一多,另外还有4家是在周六或周日公布。广州类似的情况也很多,广州宣布“39号文”会择时公开,而其所选择的时间也恰恰是一个周五。有几次楼市调控的敏感政策,也选择在周五发布。前不久,停车费调整的听证会也定在周五开会。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周五傍晚来发这些事关民生问题的重大公告,原因似乎也很清楚:根据公共关系理论,周五最适合公布那些负面、利空、害怕别人知道又不得不让人知道的负面消息,因为在随后的周末,人们可能会淡忘这个新闻,从而使政府逃过来自公众的压力。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但问题是,选择周五公布政策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开公众的关注,但政策的可能负面后果难度会就此消除吗?在许多问题上顾忌公众的意见,总算是政府的进步。不过,政府何须将公众视为威胁?在很多问题上力图使自己隐形,不像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其实,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任何试图隐瞒信息的行为,都是低估了民众的智商和能力。以广州市的39号文为例,“39号文”的内容孟浩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获悉,但他认为,对社会公布“39号文”是政府的责任和态度。至于对政府“三公”消费的天文数字,也早已成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常识。

  但就是在公众监督的众目睽睽之下,政府对于公众关注的逃避仍不断发生。不仅仅在“敏感政策”的发布时间上,不少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仍存在选择性公开和以种种理由拒绝公开的现象。中石油中石化经常在半夜宣布涨价、某市政府在辟谣否定民生事业涨价传闻,之后几个小时迅速突击涨价等等令人跌破眼镜的事件更是不一而足。

  现代政府是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必须特别强调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政策的可接受性,有必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听取社会的建议,并给出足够的适应期和缓冲期。一项政策和决策的出台、实施过程,其实也是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过程。政府选择周末的时间,甚至下班时才公布“敏感政策”,是以为周末关注度小。但实际上,任何在众所周知的问题上的隐瞒和逃避都会加重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心态。

  从现代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在政府公信力因为自身的行为而一再遭受质疑并损及权威的情况下,必须要全面反思这些掩耳盗铃的情节。这并不是小事,而是体现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不信任。如果政府行为只求不出事、少出事,只想在逃避公众关注的情况下图一个得过且过,而不顾及长远的问题解决,那么必然不能使公众满意,政府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这些做法会直接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及权威。虽然“周五发布”可以短暂地逃避公众关注,但此后政府的行政在缺乏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下,会更加困难。

  欲重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并不容易,但也并非无从着手。从短期来看,开诚布公才是政府最好的应对质疑的方式;从长期来看,只有法治框架下的程序正义和制度化的民意支持,才能带来政府的真正底气。(唐 昊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