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大硕士边境驻村——培育雪域高原上的“百果园”

2014年05月05日 1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北大硕士边境驻村——培育雪域高原上的“百果园”
刘国亮(左)在立新村温室大棚里播种 李林 摄

  中新网樟木5月5日电 (记者 赵延 罗海兵)4月末的樟木,在气温高达40℃的大棚里,一个低头干活的年轻人正仔细地给种子覆土,后背被汗水浸湿一片,却全然不顾。

  他叫刘国亮,本是北京大学高材生,硕士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但却选择扎根雪域高原西藏;他也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写材料,但他却两次选择到边境驻村,与农民为伍。刘国亮和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为村里的发展繁荣,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立新村是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樟木镇下的一个村落,樟木镇位于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群山环绕下,立新村恰似山间明珠般安详、耀眼。

  日前,中新网记者一行前往立新村采访,遇到了这位80后的驻村干部刘国亮。他是1985年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民家庭,2011年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到西藏自治区新闻办公室工作。2011年和2014年他先后两次到立新村驻村,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北大高材生”。

  比起西藏其它艰苦地区,立新村的气候环境相对较好——海拔低、阳光足,周围原始森林覆盖,空气湿润,驻村生活本可以舒服的过下去,但刘国亮和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却不甘心如此虚度。如何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村民做点儿什么,成了他们心里的头等大事。

  考察立新村的气候条件,刘国亮和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决定在村里培植果树,“因为这里海拔只有2400米,跟林芝特别像,但是日照时间更长一点,如果种果树的话,可能比林芝长得更好一些。”刘国亮心想。

  刘国亮和工作队的设想与立新村第一书记李强的想法不谋而合。立新村地处中尼边境,村民多以边贸为生,对农牧科技知识少有了解。配合工作队的工作,立新村第一书记李强做起了人心的工作,“让村民们有自力更生的意识”。

  参考立新村的自然条件,驻村工作队决定在立新引进纸皮核桃。这种核桃不用嫁接,而且当年就可以结果。“一棵成年的核桃树,每年能产十到二十公斤核桃,老百姓如果拿去卖的话,就可以顶上一个人一个月的劳务收入”,刘国亮给记者算了笔帐。

  跟随刘国亮,记者一行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步行近半个小时来到了他的温室大棚,抵达时,记者已气喘吁吁,无力说话,而刘国亮已经和驻村的队友们在大棚里忙碌起来了——登山本是当地夏尔巴人所擅长的,但半年的驻村生活,让他们也练就了这项本领。

  除了核桃,刘国亮还尝试在立新村引进苹果、桃子、杏、李子、樱桃和无花果等常见、易活的果树。实施该项目近半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油松和竹子的引进已经试验成功了,国亮正朝着他“培育雪域高原上的百果园”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半年的驻村生活看似短暂,却是抛家舍业,十分不易。刘国亮的妻子现在还在内地;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付俊和爱人都在西藏工作,孩子今年高考却无人陪伴;队员韦代琼与爱人分别在西藏不同的地方工作,5岁的儿子只能由内地的爷爷奶奶带。

  驻村的这段时间里,工作队用他们的时间和汗水换来立新村点点滴滴的变化。还有两个月时间,这期驻村就要结束了。现在,工作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村民们尽快掌握果树种植技术,学会发家致富的本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建设村庄不是靠一个人,也不是靠一个驻村工作队,最终要靠的还是村民自己。(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