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4年湖南省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8.6亿

2014年05月08日 10:36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在今年我省的财政预算中,经过精打细算,省级“三公”经费公共财政拨款预算8.6亿元,比去年减少1300万元。这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行动。那么,我省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呢?

  举措一 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做大做好“蛋糕”

  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地方收入分别突破3000亿、2000亿元大关。但总体上看,全省财政的盘子还需要做大做强。

  首先是做大“蛋糕”。我省提出,创新财源涵养模式,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认真落实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让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下一步,我省还将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着力治理影响公平竞争的税收返还、税收减免缓交、低价供地等行为。

  其次是做好“蛋糕”。收入预算由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淡化收入任务考核,突出收入质量考评,建立对虚增财政收入的市县予以惩处的机制。决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收“过头税”、虚增收入,甚至搞空转,而是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

  举措二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打造“透明预算”

  预算,是管好用好“钱袋子”的关键环节。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我省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资金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提高到30%。

  二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将平衡状态由过去的年度平衡转变为区间平衡。年度预算如出现超收,用于削减财政赤字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纳入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使用;如出现短收,通过按程序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或扩大财政赤字解决。从2012年起,省级财政超收收入除按法律和中央规定安排必要的开支外,其余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三是探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以重大项目规划为引导,试编发展性支出滚动预算。选取一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政策,按照实施进度,编制跨预算、跨级次、跨部门、跨年度的资金整合投入方案。

  四是加快推进预决算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力争到2015年所有政府部门、单位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2017年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单位全面公开预决算。

  举措三 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明确事权财权

  当前,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太清晰。我省将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科学划分责、权、利。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和部署,明确省与市县事权,理顺省与市县收入划分,优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倾斜力度。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临时性专项。改进和完善省对市县的配套政策,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举措四 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确保分好“蛋糕”

  我省如何分好财政“蛋糕”,防止资金“跑冒滴漏”,把钱用在“刀刃”上?

  第一,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归并规模散小、使用方向雷同、支持对象相近的专项资金,取消已经到期、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改革方向的专项资金,压减使用违规、绩效不高、连年结转的专项资金,确保2014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比上年压减1/3以上。

  第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置、分配、审批和监督管理,压缩资金分配自由裁量权。省政府已制定《湖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办法(试行)》,所有专项资金分配先定办法、后分资金,按程序审批。

  第三,推动政府采购转型,实现从程序导向型向结果导向型的重大变革。我省2013年12月推出的两型采购政策,就很好地引领了企业往两型方向转型升级。

  第四,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构建“六位一体”的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

  湖南“大账本”,处处见改革,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管好用好“钱袋子”。(柳德新)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