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在甘肃陇南深山“捞”麻纸

2014年05月08日 14: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陇南5月8日电 题:在甘肃陇南深山“捞”麻纸

  作者 南如卓玛 甄馥睿

  今年25岁的胡岩鹏高校毕业后,从西安回到了甘肃陇南大山里的老家——西和县西高山乡刘河村,和父亲胡凤钰一起“捞”麻纸。

  胡凤钰称自己是手工制作麻纸的第五代传人。“20世纪50年代,麻纸主要用于村民包装挂面、糊顶棚、糊墙以及殡葬用”。手工麻纸的原料是枸树皮,经过浸泡、砸穰、淘穰、刀切、麻钱记数、柞水、上墙等72道工序,才能蒸煮锤切出土纸。

  在西高山乡,有13户人家至今延续着已流传千年的手工造纸技艺。这里是甘肃与四川交界之地,境内树木茂密,山大路小。长期以来,因交通原因制约,这里与外界的交流少,是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

  胡岩鹏说,“家乡这一种未消失的传统,让我感受着远久的文化气息”。西高山地处西汉水边,漫山遍野的枸树是他们祖祖辈辈造麻纸的独特优势。

  当地方言将制作麻纸形象地称为“捞纸”。胡凤钰和儿子将浸泡好的枸树皮浆倒入池子里,搅拌了约10分钟后,开始用类似纱窗的模子捞浆,待浆均匀粘上后,再从模具取出,经过两小时的晾晒,即做成一张麻纸。

  胡凤钰说,自己经常会去山里剥树皮,树皮浸泡4天左右软化后再捆绑成小块,然后撒上石灰放在锅里蒸三天三夜,之后还要在水中泡洗好几天。其实,制作一张麻纸,并不容易。

  “因为适用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用途,近些年来,麻纸受到书画爱好者的青睐”。胡凤钰介绍,当地麻纸纸质柔韧、耐磨,极富弹性,有“千年不朽”等特点。

  在胡凤钰看来,如今当地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承和发扬造纸技艺中来,也需要培训一批心灵手巧的“晒纸妇”和德才兼备的“造纸男”。

  与胡凤钰一样,隔壁村庄朱河的刘智慧一家也是祖祖辈辈造麻纸。“我造麻纸已50多年了,祖传的纯手工制作”,刘智慧向记者展示了切纸浆、锤树皮、洗石灰、上墙晒纸等造纸工艺的关键环节。他说,和过去相比,现在造麻纸法和用途都发生了变化。

  2009年开始,刘智慧对古老的麻纸大小规格进行改良,通过在木板、瓷砖等平板上多次尝试,最后用窗纱“捞浆成纸”。实验成功后,刘家相继造出了四尺和六尺麻纸。

  去年以来,陇南市针对农村土特产强力推行和扶助电子商务的发展,刘家也在“淘宝网”将西和麻纸推向了市场。现在,当地的农家作坊,麻纸基本没有存货。

  为保护和传承这种造纸法,2010年,刘河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朱刘麻纸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并筹资20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功能齐全的工厂基建,但因还缺部分资金,如今该工厂只好“大门紧闭”,无法开工,也致使部分村里的投资人担心其前景而想“撤资”。

  西高山乡党委书记何宇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官方准备引导当地建立麻纸产业合作社,以改变简陋的家庭式作坊方式,将新建的厂房运行起来。同时,培训当地热爱造纸文化的年轻人。此外,退耕还林后,这里将大量种植枸树,并保障生态平衡。(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