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比表彰"多如牛毛 有企业每月都收到邀请函

2014年06月09日 17:4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山西宣布完成评比达标表彰专项整治工作,共有702项未经批准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被叫停,但精简之后仍有79项。

  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地,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如牛毛,浪费大量人财物力,但却屡禁不止。其背后动力到底何在?

  中央地方频频发文大力整顿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控评比达标表彰评估活动。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等9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对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全面清理。2006年至2009年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为进一步巩固清理规范成果,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年底成立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

  2013年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占总项目的20%,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更是把清理整顿评比达标项目作为重要工作。截至2013年底,河北、广西、江苏、甘肃、浙江、黑龙江、四川等省区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2164个;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和国税系统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05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三批取消89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

  北京市由市人力社保局牵头负责,对“违反规定开展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了专项治理,到2013年底已将原有的100个评审事项清理减少为70项,清减比例达30%;江西省各级原有的1050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已清理927项(其余123项正在进一步清理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会同公务员局对上级批复同意保留的自治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进行了清理调整,审核保留83项,减幅达26.5%。

  有企业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邀请函,多数评比大同小异

  虽然中央地方的整顿力度都很大,但记者发现,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各类评比依然多如牛毛,几乎每一家评比机构都想从企业身上揩一把油。

  苏北一家企业办公室主任周先生向记者大倒苦水。这家企业近年来发展不错,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行业协会、机构发来的评优评奖邀请函。“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什么样的都有。”

  “活动主办方先会电话联系,极力邀请参加,然后就是发传真资料;有更省事的,直接发邮件。”周先生说,无一例外,都要交钱,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只要交了钱,总能捧回一块牌子,挂在公司展览室,挺亮眼。

  周先生说,他也会挑选“性价比”高的评比参加,即举办单位正规一些的、规格档次高点的。“当然,有些小机构因为扛着相关主管部门的牌子,或者有老领导当顾问,我们也要参加,不看僧面还得看佛面,花钱买太平。”

  山西晋城市皇城相府景区经理马路军告诉记者,他们经常接到各类评比的电话,很多电话都是从北京打过来的,比如说让你评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一般收费6000元至1万元。“很多评比活动含金量都不高,说白了就是打着各种幌子要钱的。”

  除企业外,一些政府部门同样不堪忍受评比的烦扰。张某是苏南某机关单位办公室科员,最近他很苦恼。“马上有五六个评比需要材料,这个星期内就要整出8份万字以上的材料,只能熬夜了。”

  “这些评比大多雷同,材料从这个套到那个,真正的工作做了多少?还不是那么回事。”小张说,这种评比基本是参加就有奖,能不能获奖,不在于工作有多少成绩,而是轮流坐庄。今年这家单位拿一等奖,那家单位只得了三等奖,那么到下一年度,那家单位就会被安排一个一等奖名额。

  “把评比抓在手上,下级单位才能‘听话’”

  “虽然评比是激发工作积极性的内部考评机制之一,但很大程度上是走形式、做样子。”小张苦着脸说。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参加评比呢?小张上级单位负责评比的一位处长揭开了谜团。“考核就是指挥棒,评比能给考核加分,我们把评比抓在手上,下级单位才能‘听话’。”这位处长说,另外,搞评比对外也能彰显本单位做的工作,可以作为政绩展示一下。

  而对于参评者来说,虽然不胜其扰,但又不得不参加。“如果不参加一些部门组织的评比,有时候就会被找茬,穿小鞋,说你有这问题那问题。特别是一些协会最让人头疼,其亦官亦民,和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一些领导退休后就去这些协会任会长,很多事情不通过他们就办不成,你不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评比,不掏钱,以后办事就很麻烦。”山西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各种评优评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太多太滥的评比则浪费大量资源,还带来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对于企业来说,为了争得好名声,宁愿花大价钱买‘荣誉牌’,上下打点;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来说,为取得上级部门打出的高分,同样会‘疏通关系’,形成系统内腐败。”

  邵晓莹建议,要严格管理相关评比,推广一视同仁的考评体系,让所有评比公开透明,保证公平,而对于一些重复性的评比则要坚决砍掉。(记者 刘巍巍、吕梦琦、杨丽萍)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