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妨让弃婴从“岛”上回流

2014年06月11日 14:44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以逆向思维破解弃婴岛之困,就是变弃婴岛的“接收”为“回流”,让孩子在重回家庭的前提下,实现家庭关爱、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的共同托管。有了家庭这个条件,无论产前筛查、科普指导,还是制度化帮扶,才算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力点。这样,大家都能轻松一点。

  在“弃婴”,乃至“弃童”的数字不断刷新的短短数日之后,那个意料之中的“临界点”终于到来:济南“弃婴岛”所依附的福利院内床位即将告罄。据说,对于收容压力的增加,相关方面曾有过心理准备,然而“知道会增加,不知道会增加这么多”。显然,大家被弃婴“需求”的瞬间释放打了个措手不及。

  弃婴岛的“不能承受之重”其实早已浮现于人心:这么多孩子,收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床位一旦满员,下一步该怎么办?

  对此的破解,在理论上,有对“公共救济”持续发力的呼吁,是为“疏”;在现实中,有福利站业已启动的“主动劝阻”,是为“堵”。按说,如此“堵疏结合”,问题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事情没这么简单,前者明显的远水不解近渴,后者更是堵不胜堵。孩子,还是被源源不断的送来了。

  可以想见,弃婴岛正面临着“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的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逆向思维”一下,想办法让孩子重新被自己的家庭“有条件”接纳。一般而言,任何的社会帮扶都不可能代替家庭抚养,因为凡是救济都是辅助性的,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完备环境。在对待弃婴的问题上,一直有种话语误区,那就是“制度归因”——

  这一方面夸大了公共救济的地位,同时也忽视了家庭关怀的主导。如此,便是本末倒置了。

  无论哪种文化,对于以夫妻、亲子为主轴的家庭,在亲情纽带上向来是“贫贱不移”的,以贫困之名行“割爱”之实,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情。即便所谓的“为孩子着想”,也洗不脱“丢包袱”的嫌疑。要知道,比制度不健全更可怕的是家庭信念的崩塌,一旦扔掉亲生骨肉都可以成为一个备选项,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扔”就是下一个被连带而出的社会学问题。

  所以,为温情而生的弃婴岛,不要无意中促成“无良”的正当性。从这个角度,让弃婴重新回家,既是给孩子寻一个归宿,也是对社会传统价值和人伦底线的救赎。

  另外,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上考虑,也有必要得到家庭的配合。社会,固然需要兜底机制,但兜底需求在现实性上是“无上限”的,残疾人群、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公共救济的帮扶“名单”几乎可以这么无止境的罗列下去,这就决定了“兜底”机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能是“应急品”。

  具体到济南市福利院,这还是一所容纳能力被新近升级的福利机构,且已面临人满为患。照目前这个“滚雪球”的速度,究竟再升级几次才能保证其容量足以达到“来者不拒”?显然,谁也不敢说,对于地方投入,这更像是一个“无底洞”。因此,总是对救助机制“打板子”,其效应也是边际递减的,总有救助疲软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遵从道义“顺位原则”,让家庭责任优先于社会救助。毕竟,如果没有家庭环境,即便治好了病的孩子,其长远的身心成长也是个问题。

  一句话,尽量避免让病患儿再度成为孤儿。

  由此,以逆向思维破解弃婴岛之困,就是变弃婴岛的“接收”为“回流”,让孩子在重回家庭的前提下,实现家庭关爱、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的共同托管。有了家庭这个条件,无论产前筛查、科普指导,还是制度化帮扶,才算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力点。(本报评论员 肖明君)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