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城市垃圾转运站难建 难在心里那道坎

2014年07月14日 09:55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国内,城市垃圾转运站的建设一直是个难题,频频引发群体事件,甚至酿成流血冲突。但这类矛盾当真无解吗?本报昨日的一篇报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位于板桥新城的南京城南垃圾转运站在2次开工受阻后,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地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化解了市民的抵触情绪。事实证明,“心结”还需用心来解。

  表面上看,转运站建设困局是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实质上,却是公共利益与民心民情的平衡。内心里,几乎所有市民都认同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但是,当转运站要建在自家门口,却很少有人平静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

  在社会学中,这是一种典型的“邻避”(NIMBY)心理,即“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邻避”心理源自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但若详细探究,会造成哪些污染?怎么可怕了?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在最近一次调查网络调查中,针对“垃圾转运站到底是什么”的询问,1/3的市民表示“完全不清楚”,1/3的市民表示“一知半解”,只有1/3表示“非常清楚”。当然,这些“非常清楚”的市民认知是否正确,还要打个问号。

  信息不对等,造成了市民的盲目担忧。现代化的技术工艺,已基本改变了垃圾站污水蔓延,臭气熏天的传统印象。但让大家在观念上接受它,却需要更多的尝试。如城南转运站建设时,对过激情绪的疏导、环保认知的普及、邀请市民参观其他城市样板工程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除了环境污染之外,市民抗拒原因还包括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即房产与土地的贬值。虽然市民应为整个城市的公共利益承担义务,但毕竟是少数人为多数人做出牺牲。要解开这个“心结”,适当的利益补偿也是合理的。

  城市公共事务,需要市民的宽容之心;政府也要完善法规,在程序上透明,在执行上规范,才能帮助市民迈过“心里那道坎”。(刘大山)

【编辑:李欢】

>相关新闻:

  •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