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郊北四村成外来人口聚集地 本地村民靠租房盈利

2014年08月28日 10:3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在首都北京,有80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立足北京是他们在京生存的第一要求。在北京周边城乡结合部,十几年来,形成不少外来人口聚居村落,北四村便是其中一个。

  北四村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镇最北端,由史各庄、东半壁店、西半壁店和定福皇庄组成。2010年,海淀唐家岭、昌平沙河等地的拆迁改造,使得这里成为大规模外来人口聚居新区。7月28日,央视《新闻1+1》栏目将镜头对准这里,一时间,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新唐家岭”、“外来人口聚集新区”,成了北四村的代名词。

  8月15日早晨8点,记者来到距离北四村最近的地铁生命科学园站。一下地铁,记者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人群足有1公里长。在该站A口不远处,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锁自行车,记者就上前询问,谁知他说:“不好意思,我赶时间,马上要迟到了”。之后,匆匆消失在排队的人群中。

  随后,记者沿永旺商城西侧一条狭窄小路向北走,“满载”的摆渡车、疾驶的“黑三轮”和行色匆匆的人们,不时与记者擦肩而过。道路两旁,卖鸡蛋灌饼、煎饼果子、肉夹馍等小吃摊毗邻而居,每个小吃摊前都有等待买早餐的人。

  到小路尽头,顺台阶下坡,来到北四村。记者发现,村内道路狭窄,除主通道外,多数道路仅适合三轮车等小型车辆通过。主街两侧,菜市场、理发店、小超市、服装店、诊所、洗衣店、水果店等一应俱全,最多的是餐馆。1元一个的火烧、6元一碗的炸酱面、8元一份的套餐盒饭。有村民介绍说,在这条街上,你能想到的基本都吃得到,价格低廉,只是卫生条件差。

  最惹人注意的,当属村里的租房广告。记者看到,村子房屋的墙壁上、电线杆上、甚至厕所里都贴满了租房小广告。从广告看,既有260元/月的瓦房,也有350元/月的小黑屋,还有550元带洗漱的单间以及800元/月的“白领公寓”,出租房多是三层至六层的村民自建小楼。

  据了解,这里只有本地村民6000人,外来租户却达9万人,租户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庞大的外来人口使得租房生意火爆,而建房出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村民介绍,自建六层高的小楼需要几百万元,出租出去的话,3年基本赚回成本。

  行走在村道上,不时会踩着垃圾,公厕旁是垃圾“天堂”,没有垃圾桶、没有垃圾池,整条街弥漫着臭气,幸而街道中间有一家花店,老板娘说:“这里的盆栽植物是北京最便宜的,一盆绿萝或吊兰别的地方要20元,这里只要10元”。

  中午时分,烈日炎炎,几个老人正拿着扇子坐在门口聊天,卖水果的小哥在三轮车上打盹,几名男子下着象棋,一个小孩买了一大袋馒头回家,看到记者的相机不时回头。街道旁的餐馆传出炒菜声。这个时辰,北四村的餐馆里空空荡荡,缺少生机。到傍晚6点左右,当太阳余晖洒向村子时,整个村庄因下班的人潮涌入而热闹起来。

  下班人群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三轮车师傅不停地按喇叭,但无济于事。街边烧烤店开始活跃,浓烟笼罩着街道,弥漫着烤肉香,因为烧烤的烟熏眼而招致不少“村民”怨言。村里随处可见的台球厅、游戏厅和网吧里挤满了人,这是“村民”们为数不多的消遣场所。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各自回到住所,有的忙着做饭,有的急急地叫外卖。

  记者在街上遇到拿着盒饭回家的王振。他说,2012年,从青岛某高校毕业后到北京,最初和同学租住在传媒大学附近一所公寓,“住的是不到10平方米的隔断间,月租900元”。当他参观了同学租住的北四村后,决定搬来,这里2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才550元,还有独立卫生间。

  王振觉得搬进北四村后,自己的居住条件改善不少。尽管外面的环境脏乱差,但觉得与他无关,最起码自己的房间贴了壁纸,干干净净宽敞明亮,“再也不用和10多人挤一个卫生间,也不用听隔壁小夫妻的吵架了”。

  王振说,他每天6点起床,6点20分出门,6点半到达地铁站,然后换乘四次经过1小时20分钟到达军事博物馆站,再步行约10分钟,赶在8点前到单位。尽管离单位很远,但王振觉得这里房租便宜,有朋友,偶尔一起打打台球,很满足。“住史各庄就是失败?看你怎么想吧!我住在这里一个月还能攒1000多元钱,要是住在别处,肯定是月光族。”

  刘伟对这里很不满意。他抱怨这里的手机信号不好,即使装了信号放大器打电话还是断断续续。他抱怨这里的蟑螂太多,前赴后继;他抱怨卫生条件差,垃圾乱丢没人管。

  刘伟说,他今年刚从北京某重点高校毕业,目前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辛苦,月薪3500元左右。刘伟坦言,因为交通便利价格便宜,暂时租住这里,明年就搬出去。

  在刘伟租住的公寓,记者发现,三层公寓楼每层都是七间房。刘伟的房间约15平方米,仅有一个电脑桌、一把椅子、一张床,涂鸦的墙壁上白灰脱落,刘伟没有像王振那样买墙纸装饰。

  他说:“我没打算长住,就不花那个钱了。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在这住久了就会安于现状,丧失战斗力,必须搬出去给自己制造压力,才能促使自己进步。”

  他笑着说:“我走也是给其他刚毕业的学生腾个地方,别看这个地方不咋地,房子都是满满的,很难租的,我这个房子还是学长腾给我的。”

  随后,记者以租房者的身份询问了几家公寓,大多数告知已没房了。有几个房东说:“只有一楼有房间,便宜点给你”。刘伟告诉记者,一楼阳光进不去,太潮,不好租。

  晚上8点左右,记者离开北四村时注意到,几乎每个房间的灯都亮着。再过几小时,灯会渐渐熄灭,人们陆续进入梦乡。

  也许,这里行将拆迁的“声音”,不时会惊扰很多梦中人。(记者 杨召奎 实习生 王明月)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