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武侯区:窨井盖松动道路破损市政2小时内处理

2014年09月04日 14:25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青羊大道与武侯大道之间,有个窨井盖松了,哐哐作响,能不能来处理下呢?”8月28日,通过成都文明热线96110,一条市民投诉转到了武侯区市政设施养护处。通知所属街道现场查勘,组织施工人员准备工具,不到一个小时,市政设施养护车就出发了,比尺寸大小,再套上胶圈,重新盖上井盖,这下井盖牢固了,噪音顿时消除。两个小时后,值班工作人员将处理情况向市民和相关单位作了回复。

  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市民反映窨井盖松了、道路破损了,两个小时内,武侯区的“市政快速反应队”就会前往现场处理。建立快速的市政设施养护机制,正是武侯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推进“走基层”活动常态化的成果,该单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要务,在开展“走基层”工作中着力于机制的完善,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一系列现实难题,赢得群众口碑。

  重视群众意见

  优化工作流程

  在武侯区市政设施养护处的办公室,记者见到,市民通过公开电话、成都文明热线等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意见已经记载了厚厚一摞,工作人员正在对当天收到的各种问题、意见进行分类登记,并对处理好的问题进行登记反馈。“像窨井盖松动、被盗等问题,我们最多的一天要收到30来条,我们都会在最快的时间进行处理。”武侯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对于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诉求更加重视,对内部的处理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出了“三个机制”和“四个办理”。“三个机制”即健全联系服务群众责任机制、完善解决群众诉求机制和建立考评机制。“四个办理”则包括: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办理事项做到“立即办理”;对群众有需求、有困难的办理事项做到“主动办理”;对业务量大、路程较远的做到集中“上门办理”;对办事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安排专人做到“督查办理”。

  同时,要求在事项办理中做到“零推托”、服务过程中做到“零差错”、服务事项做到“零积压”、对服务对象做到“零投诉”,不断优化为民服务窗口办事效率和水平,让办事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就在半个月前,市政设施养护处的副主任练蓉接到一位市民投诉:长寿路有个井盖有问题,汽车一碾哐当作响,吵得居民没法休息!当即,练蓉带着工作人员开车从长寿路上反复驶过,但是一直没感觉到有特别的声音。不得已,她联系上投诉者曹大爷,曹大爷很肯定地说:“就是有声音,白天外面声音杂你听不见,晚上你来听。”

  于是,练蓉又晚上过来找问题,终于发现了“作俑者”——路面一个咬合不严的井盖。练蓉一看,这不属于他们管辖的雨污水井盖,而隶属于其他单位。但想到老人对市政养护人员的信任,也考虑到老人的确睡眠浅怕打扰,于是,练蓉连夜组织施工人员现场找噪音出现的原因,最终他们想办法在井盖周围加装了一圈胶垫,小小的一个举动,贴紧了井盖,降低了噪音,老人非常满意,打来电话着实地表扬了他们工作的态度和效率。

  倾听群众心声

  解决群众出行难

  今年4月30日,华兴街道三河公交站正式投入使用,179路公交车驶入三河社区,这一片区的一万多名群众终于告别了没有公交车的时代,大人小孩都喜笑颜开,比过年还高兴,大家都争相坐上还披着红绸的崭新公交,享受着公交车带来的便捷出行。

  武侯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地处高新区、武侯区和双流的交界处,位置比较偏僻,公共交通方面一直处于“盲点”。过去,这里的大部分居民要进城,得走半个小时的路或者坐非法运营的三轮车到簇桥,才能赶上公交车,非常不便。

  在“走基层”活动中,武侯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将三河社区群众“盼望通公交”这一民生诉求列为“重点台账”,对居民的交通出行现状进行多次调研,并会同相关部门联动,积极协调市交委公交处、市公交集团公司,在三河村修建了临时公交场站,终于,在今年“五一”节前,让179路公交车开进了涉农区域,彻底结束了三河村无公交的历史,当地1万多居民无不拍手叫好!

  “积极争取社区巴士路线”也是武侯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服务民生的务实之举。为了便利市民,该局工作人员还积极收集群众意见,优化社区巴士停靠线路,解决社区巴士调度室及港湾式改造。今年以来,武侯区就开通了14条社区巴士,成为全市目前开通社区巴士最多的城区,并且全部刷卡免费乘坐,既不扣电子钱包也不扣次数,深受群众欢迎。

  进社区开展帮扶

  公益岗位送给困难群众

  不怕脏臭,疏掏污水管道;不怕风吹日晒,修路护路……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员。49岁的刘学珍大姐,正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而她也是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在对口联系社区的帮扶对象。

  刘学珍是簇桥街道龙井村村民,丈夫瘫痪,膝下还有个女儿,家庭生活很拮据。在进社区对口联系中,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得知了刘大姐一家的困难,将她列为帮扶对象。根据刘大姐的能力和就业意愿,区交通与市政设施管理局为她提供了公路养护员的公益岗位,现在刘大姐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钱,小家得以逐渐安稳。

  日常巡查、清除障碍物、修补坑槽……刘学珍除了日常的养护工作,应急任务、临时突击的事情也不少,特别是井盖和水箅子,一旦发现有损坏或遗失,无论白天晚上,她都会和同事们在2个小时以内加以解决。刘大姐说,她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这是她全家人生活的依靠,所以无论多么辛苦,她都要好好干。而且每排查出一起安全隐患,就能避免别人受到一起伤害,这让刘大姐很有成就感,觉得再累都有价值!(胡晓枭 本报记者 张渝 摄影 谢明刚)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