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红人吁抵制粗鄙网络词语 教授:多学古文

2014年09月19日 14:5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网络红人、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杜红超近日在朋友圈中呼吁,不要使用粗鄙网络语!进而对其下了“重判”:粗鄙网词是无素质者的武器。这一发声霎时引发热议。恰好近日也有街坊向记者诉苦:女儿总在微信上用“天书”网络语与自己交流,实在太难理解了!身边的你,对此怎么看?

  记者就此进行了微调查——不少广州市民尤其是学生对网络用语“情有独钟”,而受访的初中老师则对学生频繁使用粗鄙的网络语表示头疼,更有文学院教授提倡多学习古代诗文,以提升个人修养、拦截粗鄙词汇的流行。   

  60后:听得我一头雾水!

  90后:感觉自己萌萌哒!

  家住天河区的李先生年近50,他表示自己虽然也用微信,但有时跟女儿交流却不懂女儿在说什么,常常觉得莫名其妙。“有一次在旅游期间给女儿发去一张照片,女儿回复一句‘老爸你西裤配凉鞋也是醉了’。虽然我大概能猜到她在说我的搭配很奇怪,但就是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说‘醉了’”?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住在越秀区的钟女士。钟女士的儿子刚上初二,一次检查儿子作文时,钟女士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词——“喜大普奔”,喊来儿子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儿子解释道:“这个词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表达。”此解释令钟女士感到难以理解。钟女士还说,“有时儿子的同学来家里玩,听他们说话,我真是很多都听不懂,什么‘秒懂’啊、‘给跪了’啊,还有很多我都记不得,还是后来问了儿子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听闻家长们的困惑,年轻一代却不以为然。华南师范大学徐同学对流行网络用语则有不同看法:“比如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说一句‘感觉自己萌萌哒’,会使谈话更加活泼。网络语确实是满足了网络时代交流的需求。”

  不过,大行其道的网络用语也为使用者带来困惑。今年24岁的小杨在国企工作,他平日常登陆各大论坛刷帖,在微博也是流连忘返。前日,当领导交代其写一份材料时,小杨足足憋了5小时才完成任务。“脑海中蹦出来的都是些网络用语,我已经找不到其他‘正经’词来表达了。”因此,小杨下定决心减少上网时间,多看书以改变语言贫瘠现状。

  反方:粗鄙网语令人反感

  正方:诙谐亲切功不可没

  9月8日,杜红超在网上发声称:“从sb到草泥马,从苦逼到逼格,从屌丝到屌炸天,以发明和传播这类新网络语言,来彰显个性者,敢在自己家庭的女性中大量使用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咱不在微信中使用这样的粗鄙或亚粗鄙词汇好吗?”

  早前,著名导演冯小刚也曾在微博炮轰粗鄙网络用语“屌丝”。而《中国青年报》曾在相关报道中提到,许多网络语言是经过巧妙伪装的粗话、脏话,青少年使用不利于他们健康发展。比如“你妹”这个词,朋友间用大多是开玩笑、无恶意,但这个语言本身的攻击性依然存在。

  记者采访广州市民发现,年轻一代对于“粗鄙”网络用语的态度更为开放。华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何认为,语言是因语境而变化的,“比如‘你妈的电话’就可以有两种解读,是否带有贬义得听这人说话的语气” 。

  在小何看来,自己在使用网络语言,例如“你妹”时,并没有任何恶意,相反,正是网络语言将现实的粗鄙话语“美化”,变得诙谐。小何认为网络上所谓“粗鄙的语言”的出现并不因为网络,“之前网络语言净化时,在网上打出某些词会被自动和谐掉,为此,网民选择换个同音字,比如‘你妈’和‘尼玛’,‘叼’和‘丢’,如此反而降低了攻击性。”小何希望,大V们不要一味抵制,而应“往好的方向引导”。

  徐同学则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选择一些途径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语言也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此外,徐同学并不会时刻将网络用语挂在嘴边。“很多所谓‘粗鄙’网络用语在长辈面前用起来肯定会显得不庄重,但在年轻人之间则会拉近大家的距离感”。

  聆听

  老师的声音

  ■广东省实验中学初中语文老师 刘佳

  禁止学生过量使用网络词汇

  刘佳是广东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他表示,自己的学生平时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也会发不少网络语言。“有时候我在QQ群上看到他们发的,有一些用语确实是很有趣的、很逗乐的,当然也会看到一些不文明或者粗鄙的网络语。通常我都会提醒他们不要这么讲,但总有些时候打开QQ或者微信群一看,整个页面都是让人看不下去的粗俗的网络用语……” “我们一般会禁止学生在写作中过度使用网络词汇,但也会允许少量地引用一些正面、文明的网络用语。”刘佳老师表示,网络语言的出现具有其合理性,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强调一定要抵制使用那些粗鄙的网络用语,过度地向学生灌输这些反而会起到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是初中生,对于网络语言的辨别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所以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益鸣

  多学古文拦截粗鄙网词流行

  “有些网络语言确实很生动,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变化,但也有一些网络语言,看了让人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只能连蒙带猜。”谈及网络语言,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益鸣教授笑着说。

  王教授认为,网络环境的过于自由导致了很多粗鄙的网络词汇泛滥,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十分必要,但实操可能性很低。“语言中有粗鄙词汇的现象一直存在,也很难消除”。

  但王教授也表示,单纯“呼吁”抵制粗鄙网络用语并不见得有效,因为说话方式本就与个人修养、价值观有关。“当一个人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或者道德约束时,他才能够避免讲粗鄙话、脏话”。

  “现在很多网络词汇,大家都知道它具有贬义,但仍然有很多人在网络的环境下去用它,这其实是因为人们缺少古人的一种‘慎独’的精神——别人不注意,便不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王教授表示自己十分推崇习总书记所提倡的“多学古代经典诗文”,他说:“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文都是当时的精华,尤其诗歌是汉语最美的表达,读这些经典是最有必要的,也能提升个人修养的。”

  此外,王教授还建议,大家在保证基本的信息需求之后,应尽量减少沉浸网上,“网上很多东西是由一些才能十分平庸的人创作的,内容也很粗糙,过多地接触只会让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变得平庸”。文/记者 赵晨 实习生 李霄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