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治霾有益企业艰难求生路:7年赔进700万(图)

2014年11月18日 12:5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华北地区遭遇持续重度“霾伏”后,秸秆焚烧再次饱受诟病。众所周知,要真正跳出秸秆焚烧怪圈,在疏而不在堵。通过回收加工利用,给数量庞大的秸秆找到出路才是治本之策。

  然而在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政策支持乏力的情况下,一些先行探索秸秆利用的个人和企业正陷入经营困境。河南省新密市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45岁的王树森的遭遇就很有代表性,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自述。

  王树森向记者介绍开展秸秆加工研发的经过。

  为开展秸秆利用 合作社自己投钱搞研发

  2007年9月,我利用多年做生意的积蓄,回到老家办了一个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后来发现,其他合作社都有“娘家”,也就是对口管理部门,比如养殖合作社对口畜牧局,种植合作社对口农业局,而秸秆利用合作社找不到对口部门,像是“没人要的孩子”,日常开展业务有很多不便。半年后,合作社改名叫“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才算是找到了农机局这个“娘家”。

  成立之初,合作社的定位就是给电厂供应秸秆压块燃料。因为新密有一家生物能电厂,我们的生产就是给它做配套。刚开始从全国各地买了不少机器,有内蒙古的、河北的,也有黑龙江的,光前期设备投入就有200多万元。但是因为当时的压块技术不成熟,不少机器买回来后无法生产。要么是压出来的块不成形,要么是机器容易坏,干一天修三天。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从2008年下半年起,合作社自己着手搞研发。通过改进设备,拿到了五六项专利,还获得了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来说,我们的技术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仅从外观上看,原来一台设备重达10多吨,重新设计后仅有1吨重,下面还安装了滚轮,移动很方便。

  最火的时候,电厂一天需要500吨秸秆压块燃料,从我这里供应的就有300吨到400吨,每吨售价360元。除去收购、运输、粉碎、人工等各项费用,当时每吨秸秆燃料能赚40元。因为加工量大,以前随处可见的秸秆都被回收利用了。

  这段时间,合作社不但给电厂供应秸秆压块燃料,还向其他省市销售了一些生产设备,远的甚至出口到了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但是好景不长,大约过了一年多,秸秆收购成本从每吨150元涨到了每吨260元,人工费、电费等也不断上涨,这样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生产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况。

  到了2010年年底,我们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路子越走越窄。

  合作社走到今天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因为亏损严重,合作社供应电厂的秸秆燃料越来越少,后来电厂就从秸秆发电转向使用农林废弃物发电,就是以树枝、锯末等制作的生物燃料代替秸秆压块燃料,两家的合作就中断了。

  为了生存下去,合作社试着拓宽路子,给城市锅炉供应秸秆燃料。但这条路没有走通,因为我们的产品暴露出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热值低;二是秸秆里面含有杂质,燃烧后结焦,容易烧坏管道炉条。截至目前,这两个问题都没解决。

  合作社现在有两条路:一是用树枝等农林废弃物暂时代替秸秆做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一边维持运转一边再想办法突破技术瓶颈;二是和蘑菇之乡福建漳州的种植户洽谈,为他们供应食用菌基料。经过测算,一个大棚一个月需要消耗120吨秸秆,如果合作成功也是一条出路。

  从成立到现在,合作社开展秸秆综合利用7年多了,综合算下来没挣啥钱,而前期设备和研发投入赔进去700多万元。

  据了解,2008年财政部曾出台《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生产成型燃料能获得补贴。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红利我们一直没享受到。从2013年起,这项政策又暂停了。如果那些补贴拿到了,合作社不至于亏成这样。

  从改良技术到寻找市场,再到现在的苦苦维持,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走到今天,真是有点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也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究竟能不能走通。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2009年,农业部给新密批复了一个生物质燃料模压成型示范项目,也是搞秸秆利用,总投资1700多万元,目前正依托合作社开展建设。我担心,如果不能解决市场问题,这个项目会不会落空?

  市场化是方向 但前期还需要大力扶持

  根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秸秆总量达8亿吨。除了还田的外,仍有大量需要回收利用。综合比较,秸秆压块燃料比煤干净,比天然气便宜,可以说是农村最“接地气”的绿色、环保、可再生新能源;另一方面,经过多年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也趋于成熟,用途越来越多样化。从前景上说,堪称资源多出路广。

  但问题在于,实际操作起来成本很高,比如收集打捆、运输储存等,这些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还有一点,秸秆回收的季节性很强,每年“三夏”期间,人们都忙于抢收抢种,要在紧张的十天半月内动用大量人力把秸秆收集完毕,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如果利润太薄甚至不能盈利,人们很难有回收利用的动力。

  秸秆禁烧和回收利用不是孤立的两个问题。以前和电厂合作好的时候,合作社一年能够消化掉3个乡镇的秸秆,可是今年我只收了1个乡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禁烧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现在雾霾天气多发,人们对焚烧秸秆产生的影响更加敏感。为了完成禁烧任务,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上到下都高度紧张,听说今年不少地方还专门集中培训了巡查员,加大了宣传和检查的力度。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感觉,秸秆综合利用不是一个单位、一个人能搞起来的。市场化是个方向,但在市场没有充分发育起来之时,仍需政府给予引导和扶持。

  首先,希望国家能够统筹规划,出台统一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各地再根据实际情况,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其次,应该出台农村减煤限煤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少烧煤,使用秸秆成型燃料。

  如果这些真能实现,不但给秸秆找到了出路,从源头解决了焚烧难题,而且通过售卖秸秆还能给农民增加一笔收入。以新密市为例,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通常一年一亩地产生秸秆1吨多点。按照目前收购价格每吨260元计算,每年一亩地光秸秆收入就在300元左右。(记者 张兴军)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