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记录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的24小时

2015年01月03日 14: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视频:《焦点访谈》: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追踪  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5年1月2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自发前往哀悼的民众越来越多,他们用鲜花寄托着哀思。外滩踩踏事件首批32名遇难者名单已经公布。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2015年1月2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自发前往哀悼的民众越来越多,他们用鲜花寄托着哀思。外滩踩踏事件首批32名遇难者名单已经公布。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因为元旦一早有迎新年长跑登高活动,我计划六点要出门,12月31日晚听着窗外零点爆竹声响起,便关灯睡觉了。

  迷迷糊糊的睡梦中,枕边的手机响起。开灯一看,单位领导发来信息“外滩出事了,速核,速去。”我知道当晚外滩是年轻人迎新年的好地方,人流高度集中,不由心中一紧。一看时间,凌晨一点二十。母亲被惊醒,问怎么了?我说“外滩可能出事了,得出去,我会注意安全的。”未等母亲叮嘱,我已关门下楼。

  一边下楼一边刷微博微信,知道可能是踩踏事故。单位值班老师的第一波消息已经发出。出了小区顿感冷风刺骨,赶紧把羽绒服拉链拉上。打上车,直奔收治伤员的医院。

  单位的微信群里已经忙开了。一条条信息,如同一道道调令,文字、摄影、音视频记者分别赶往现场和收治伤者的医院,后方安排人手统筹接应。团队的力量,让我心里暖和许多。

  到了医院,我直奔急诊室。大厅里挤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还有不少维持秩序的民警和医院保安,只感觉白色的灯光和墙壁好晃眼。家属们围在一个入口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焦急。偶有一两个医生,步履匆匆地走过。

  “赶紧采访现场目击者或者伤者家属,把现场大致情况先还原出来。”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环视周围,都是表情凝重或带着泪水的脸,让我不忍心去问他们当时的现场情况和亲人朋友的伤势。但我必须开口。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吴涛,一位22岁的安徽小伙,他衣着比较整齐,神态和情绪都还较为平静。他的描述,印证了大家对事故现场的估计:拥挤的人群,有人往上挤有人想往下,喊叫,摔倒……晚上11点40左右、外滩陈毅广场、台阶处,这是第一波信息。万幸,他没有受伤,也没有亲人在医院,他将一位素不相识的受伤女孩送到医院。

  “外滩18号三楼窗口有人撒钱,引起了人群骚动和混乱,听到有人喊叫是美元。”这一信息,也是吴涛第一个告诉我的。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殷女士,当时她脸色苍白,头发凌乱,神情悲伤而茫然,另一位中年女性陪护着她。我判断她应该是核心区域的目击者,所以狠了狠心开口询问。她告诉我,当时非常拥挤,阶梯附近没有人维持秩序,有几个年轻人在阶梯上拥挤起哄,有人高声呼救但声音淹没在嘈杂的人声中,警察挤不进人群在不远处向他们喊着什么……然后就是她摔倒、尖叫、被踩、找不到同行的亲人与孩子。

  她向我描述了后来找到儿子时孩子的情况,并含泪哀求“记者,能不能帮我进去(抢救区)打听下我儿子的情况,求求你了……”我无能为力,只能好言劝慰。

  20出头的余小姐当晚是跟同事朋友一起去跨年的,她24岁的同事受伤入院了。她告诉我,受伤后不少人就地开始自救,很多伤亡者是年轻女性,她没看到有人在对面街上“撒钱”……

  凌晨4点半左右,我和摄影记者从医院回单位。路上很难打车,我们在寒风中走了两个路口,冻到手指发麻。一位已经准备交班的出租车司机好心送了我们一趟。到单位后,我便开始写稿……头一抬,天已大亮。

  早晨七八点,好多原本应该休假的记者,都陆续赶到单位,原本对家人承诺的元旦出游计划,不得不“又食言了”。来不及寒暄,一个短会后,每个人领到各自的任务,分头忙碌起来。单位里,不时听到一声声对值班领导的催促:我稿子入库了,赶紧签发。再一抬头,中午12点多了。领导让大家把手上工作放一放,先吃饭。结果大家都嚼着食品敲打键盘。领导欲言又止,叹了口气回到办公室。

  下午1点多,两路十多名记者又分别赶赴医院、公安局,获取最新的消息。

  在黄浦公安分局,我见到了三位昨晚在一线执勤的民警,以及很多一夜未眠的警察朋友和媒体朋友。重压之下,气氛很凝重,说话都有些小心翼翼,彼此不想刺激到本已敏感的神经。1日晚,民警们还要继续顶着压力值守外滩,不知他们的沉重心情和辛劳又有谁会挂念。临走,不知该怎么打招呼,只是拍了拍一位警察朋友的肩膀,说了一句“辛苦!”他也拍拍我肩膀回了句“你也是。”

  回到单位继续写稿,期间有民警来询问情况,认真、仔细地一一回复。晚饭又是外卖,我最后一个去吃的,看到剩了不少。同事们说,“胃口不好”。

  晚上九点多,大家陆续收工。我跟两位同事在办公室抽了两支烟,不知道说点什么。本来说聊稿子,后来变成了聊人生。

  外滩、或者说上海所聚集的人气,正是所有人的爱所积累的。喜欢并且信任,才愿意半夜里冒着刺骨寒风,来看五彩灯光变化,来听滔滔江水东去;才愿意在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都和最爱的人一起来到上海的地标,欢呼、拥抱、亲吻,感受“魔都”带给他们的高大感、时尚感、惊艳感和兴奋感。没有丝毫怀疑,会有人被瞬间夺去生命。

  人们喜欢上海,愿意来到这里,愿意成为这里活跃的一分子。那么,上海,请坚强,请努力,请化悲痛为力量,用更高效的管理、更机制化的应急预案,来承载人民的托付和信任。世界一流城市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总会历经坎坷,才会不断改进、完善、成长。成熟源于坚强。上海,不要辜负大家的厚爱,也不要怕没逻辑的嘲讽,守卫你的海纳百川。(记者朱翃)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