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共教育政策调整 当以保护学生利益为本

2015年01月29日 13:3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这是从执行之日起,就热议至今,持续十几年的问题。今天要说的是农村学校寄宿问题,要深入探讨其中利弊是非,则须置于已持续十数年的“撤点并校”宏观教育背景下考量。中青报冰点特刊整版篇幅,指出“寄宿之痛”。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困窘。此时聚焦农村寄宿学校,也有节点意义:两周前发布的《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虽非严格意义上学术研究,却是自“撤点并校”后,迄今可见的一份全面揭示寄宿孩子生存状况的报告。(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数字更有说服力:“撤并”10余年后,中小学减少近半,80%是农村学校;将近一半小学有低年级住校生……更具体点儿:“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我国农村(包括县镇)普通小学数减少49.4%;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教学点减少50.9%”——援引教育部官方数字。

  “撤并”效果明显,至少从锐减至半的教学点上看是这样。很长一段儿时间,因频发的校车和食品安全事故,关注点多在交通饮食安全上。但“闻味道就知哪个是寄宿生”,“寄宿生平均身高比同龄孩子矮6~10厘米”,“六成以上孩子觉得很孤单”……这样的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的生存状况报告,却一直稀缺。这也是上述报告意义所在。

  报告数据,从中西部等上百所寄宿制学校走访得来。而即便没有具体数据,类似情况也不难想见。长期寄宿,在饮食、营养、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捉襟见肘,导致学生生理心理的双重受损。

  撤并本意,是集中优势资源,减少财政负担。但从报告呈现的农村寄宿之痛,倒推可知,撤并后应有的资源集中和财政保障并未到位。反如袁贵仁几年前坦陈的“撤并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问题”。既然问题都知道,为何三年过后,仍无补足改进?

  时异势殊,时移世易,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施行十几年后都难免有预料不到的走偏,纠偏必须及时。就如日前在老龄化严峻和人口红利锐减后,紧急呼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妻生二胎”一样,撤并目前暴露出的寄宿之痛和教育之殇,已到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迫切关头。

  甚至连当年明确规定的“要在方便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交通不便地区仍需保留必要教学点”这个前提,是否都还有太多可着力改进提升之处?更别说,一直以来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欠账此时不补,更待何时?这些硬件不足后,如“高年级女生宿舍为何没安窗帘”“一个孩子读到五年级,却只见开过3次的图书室”等人性化关怀和文化管理问题,才有可能尽快得到重视。符合天性的东西还给孩子,富有生机和创意的学校生活才真正可期。评论员 李晓亮

【编辑:和星晨】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