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大学子历时一年记录《意外重庆》献礼“第二故乡”

2015年07月01日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重大学子历时一年记录《意外重庆》献礼“第二故乡”
    图为民间空间现象观察调查研究成果《意外重庆》部分团队成员。 受访者供图 摄
图为《意外重庆》系列成果之一。 受访者供图 摄

  中新网重庆7月1日电 (钟旖)“记录了这么多房子,越来越能感觉到,建筑和背后的故事多么重要。”24岁的岳阳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大五毕业生,离校前夕,他与团队耗时一年的民间空间现象观察调查研究成果《意外重庆》在校内展出,引发赞叹。

  1日,记者走进重庆大学,与主创团队成员对话。

  《意外重庆》是一份民间建筑纪实,由学生们自发组织,走访街巷绘制而成。共有13种别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几十幅完整的空间图形,重庆圆庐古建、旧茶馆、自建船屋……大到砖瓦墙壁,小到锅碗瓢盆,一幅幅画卷再现出山城民间生活。

  “团队近30人,大多来自全国各地。”谈及调研初衷,来自内蒙古的岳阳介绍说,在学校学习生活五年时间,大家都把重庆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走出校园,重新认知整个城市,不仅可以留下生活记忆,更重要的是,留下一个“有情怀,有特色的毕业礼物。”

  山城棒棒军,穿梭街道的摩托车,条条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这些“有趣”的现象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回忆。来自山西的赵岩说,自己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像重庆拥有“大山大水”,在同学眼中,重庆的建筑特色犹如“一起3D魔幻故事。”行走重庆,处处惊喜,促成了《意外重庆》的诞生。

  “我们的观察对象主体都是城市里的民间东西,它们值得被人关注,却在逐渐消失。”宏观是探寻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微观则是了解建筑和使用者的和谐关联。在岳阳的最初印象里,火炉和火锅是重庆的标签,来了之后,一切立体生动了起来,“重庆有很多其他城市没有的东西。”

  从最开始的走访、测绘、访谈再到素材的加工、绘模,岳阳告诉记者,一年的时间里,团队接触了建筑里居住的上百人,听到了千奇百怪的故事,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历史”,感觉房屋内的一点一滴,一砖一瓦都有了意义。

  “建筑离不开人,我们追求有血有肉的故事。”来自山西的赵岩说,此次调研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建筑高手在民间”,虽然深入居民日常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但是第一手资料最宝贵,生活与建筑相结合包含的丰富性才更强。

  陈博宁更愿意用“沧桑变化”来形容自己对民间建筑的理解。他说,在自己的家乡江苏,许多民建也面临着拆迁和亟待保护等问题,看着这些凝聚着民间智慧的结晶日渐破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最生动的写照。

  团队里少有的女孩邱楚懿认为,现在的建筑设计大多受到了外来的植入,缺少本土文化,“植入的东西没有根”,只有从地方的本源探寻,才能够做到不复制,看到里面的社会价值。

  “此行最大收获,是认知了尺度。”邱楚懿说,对尺度的认知需要反复实践、体验才能完成,而这需要同学们跳脱课堂,走近社会。“看得多,想得多了,设计才能做得更加人性化。”

  “民间事物,会贴近自己的本心。”来自江西的刘刚也认为,城市建筑大多时候是一次性设计,而民间的设计有持续渐进的过程,通过考察,给了自己“一时说不出来的启发”。

  “还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遗憾的是时间太短。”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们纷纷告诉记者,不管将来身处何地,他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会改变,探访民间技艺、民间智慧的步伐也不会停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