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这一夜,我们在静默中前行

2016年07月28日 19: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唐山7月28日电 题: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这一夜,我们在静默中前行

  作者 鲁达 李茜 白云水 陈林

  28日凌晨3时42分,矗立在河北唐山闹市区的地标性建筑——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没有大地震40周年的标语,没有孔明灯,没有放声大哭的人群。

  40年前的这一刻,如有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7.8级强震突袭唐山,24.2万人遇难,16.4万人重伤。那一夜,整个华北在颤动,整座唐山城在哀嚎。

  连续十几年每逢“7·28”都在此守夜的地震幸存者杨云耕都没想到,今夜,唐山人居然这么安静。

  纪念碑不远处,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凤凰花仙子”向来到这里的人“招手”。一部分驻守的媒体人选择了离开,剩下的十几位媒体人和几名连续多年在“7·28”守夜的唐山人继续守候。月朗星稀,凉风习习,“守夜”的人们静静地坐在一起,相互慰藉。

  零点刚过,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依然保持军人的集合方式,庄严地向纪念碑献花。

  75岁老兵匡献昆专程从石家庄赶来。40年前,他们的军营就安扎在如今的抗震纪念碑处。那场地震,让他所在的军营变成一片瓦砾,400多名官兵和家属罹难。

  今夜,匡献昆和幸存的战友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唐山,来到抗震纪念碑前,来到当年的军营所在地和战友遇难的地方,默默哀悼,祭奠同胞。他说,这次来的近400人中,有当年的地震幸存者,也有遇难战友们的亲属和后代。

  40年过去了,匡献昆说,离去战友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每年“7·28”,活着的战友们都以各种方式为遇难者哀悼。

  52岁的大地震幸存者、唐山媒体人葛昌秋,每每“7·28”都来抗震纪念碑广场守夜。几十年来,他操持了多场地震孤儿的婚礼,也操持过当年幸存下来的截瘫者的的葬礼。在葛昌秋心中,“7·28”对唐山而言是祭日,任何来到这个城市的人都要尊重这个城市的文化。

  “从唐山市遵化县沙石峪村创下的‘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愚公精神,到当今唐山吹沙造地转身向海,唐山精神的积淀不仅仅是在唐山地震灾难中体现。”在葛昌秋心中,唐山精神绝不仅仅是抗震精神。

  曾在大地震中受重伤的李金钟夫妇也专程从天津赶来。这对年过八旬的夫妇已经30多年未曾踏上这片土地,如今的新唐山让他们意外而欣喜:曾经的废墟之城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曾经以重工业闻名的“黑色城市”正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唐山的抗震精神不仅仅是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快速发展,更是在每个关键节点成功转型。”在李金钟眼里,唐山有一股坚定前行的力量。

  “放下,不代表忘记,只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远处,晨曦微露,守候在抗震纪念碑前的匡献昆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