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兰州市区道路一天“三连塌” 频繁塌陷撕扯“城市良心”

2016年08月25日 07:2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突然一声巨响,行人掉入坑洞,甚至还有汽车被吞噬。8月23日的兰州,上演了“一日三连塌”———

  23日15时,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突然发生大面积塌陷,途经此处的4位行人瞬间跌落,其中包括一名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

  18时40分,兰州市南山路东西方向马滩段路面发生塌陷,一辆行驶中的小轿车瞬间“冲”入深坑;

  21时50分,兰州市大砂坪甘南花园门口发生路面塌陷,一辆泥罐车陷入坑内,塌陷处布有天然气管道,交警、消防和天然气公司现场紧急处置,所幸未发生更大事故。

  道路塌陷在兰州并非孤例。仅在近期,经当地媒体公开报道的严重塌陷事故就超过10起。其中,7月27日兰州市区也发生过3处路面塌陷,所幸无人员伤亡。

  “张掖路塌完南山路塌,南山路塌完五里铺塌,五里铺塌完西津路塌……”近来,兰州市民在微信圈、微博圈中,针对马路塌陷的“吐槽接龙”令人唏嘘。好好的路面,缘何让人感觉险象环生、步步惊心?《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建在黄土地上的“脆弱城市”

  据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介绍,近年来,兰州市区深陷在塌陷坑中的,不仅有小轿车,也有公交车和各类工程车,而塌陷大多是因为排水管道严重腐蚀老化,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和施工的需要,塌方路段经常有各类重型车辆驶过,路面超载管道遭挤压破碎造成渗漏,长期浸泡引发塌陷。

  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於春分析说,近年来,随着市政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张,地面之下,不仅有通信、油气等管线,排水排污管道、热力管道、自来水管道也是纵横交错。“地下到底有多少管线,怎么分布,什么状况,长期以来都是糊涂账。同时,地下管线分属不同的单位,市政、水务、通信、建设等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衔接,施工过程中管线打架,管理混乱。”

  如果说,设施老化、管线混乱、随意开挖、回填不达标等问题是中国各大城市市政管理的通病,那么,特殊的地质结构又使兰州成为“最脆弱”的城市。

  根据兰州市国土局地环处提供的资料,兰州市就建在湿陷性黄土层上。兰州地区黄土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总区域面积的90﹪以上。其中大部分地区属自重湿陷性黄土,普遍等级为II级,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III级。其中,所谓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没有外力荷载的作用下,浸水后也会迅速发生剧烈的湿陷的土壤。

  这种“先天不足”造成了兰州市路面的频繁塌陷。

  “沉睡”10年的地下管廊规划

  针对官方的解释,有市民不解,既然知道塌陷的重要原因是排水管道严重腐蚀老化,为何早在10年前就启动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近年才起步?

  下水道,乃至所有的地下管网,被称为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实际上,正是因为建设在脆弱的黄土地之上,兰州更懂得“里子”的重要和“良心”的可贵。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详细部署加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管理工作。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大规模建设地下管廊工程的元年。

  《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兰州市规划局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兰州市地下管廊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建设覆盖全市的专门用于埋设本市新建的供水、雨水、污水、天然气、热力、供电、电信等各类地下管线(包括人井)的地下管廊。

  当时的规划者还为这种管廊起了一个更为形象生动的名字———“共同沟”。

  据了解,这个“管理办法”自出台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几乎一直处于“沉睡”状态。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当年出台的这个管理办法有超前的思维,但受制于当年的认识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在实践当中不好操作。比如,对城市管廊由谁投资建设、谁来管理维护都缺乏明确的表述。

  但无论怎样,兰州的城市管廊如果真在10年前起步,如今遍布城区的“共同沟”理应成型,近年来发生的道路坍塌事件应该可以避免。

  近10年来,兰州通过推进城轨建设、地标性建筑、百里黄河风情线等,使城市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关人士指出:“城市的面貌越来越美,但城市的地基却越来越脆弱,正是因为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到美化、亮化、绿化的城市地表,反而使城市的地下管网不堪重负。”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兰州市加速弥补“良心短板”,提出了3年乃至到2030年的城市规划。今年6月中旬,兰州市又成立了地下综合管廊有限公司。作为市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该公司主要负责全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及开发等工作,并通过创新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弥补城市的“良心疮疤”。

  不过,截至目前,除七里河区马滩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在7月30日举行了开工仪式之外,所有规划中的管廊仍未见雏形。

【编辑:陈明】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