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理解医生辛苦 更要理解他们回天无力时的无奈

2016年10月28日 08: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一条新闻,看着让人感觉暖暖的。医患关系并不怎么和谐的语境下,更让人眼眶湿润。

  老人经历6小时抢救后苏醒手写“护士没吃饭”——近日,陕西咸阳一位7旬老人在医院经历6小时的抢救后苏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护士要过笔和纸,颤抖地写下“护士没吃饭”五个字,“当时护士的眼泪就下来了”……老人的家属随后还为护士买来了食品。她老伴说:“其实就是将心比心,多互相理解。”

  这种“将心比心”的彼此体贴太重要了,与医生打交道,我深有体会。有一次带孩子去看病,挂了个专家号,等的时间挺长。终于轮到了,医生耐心看完后说,没什么事,药都不用开,多喝点热水就行了。然后他说:没什么事,去把这个专家号退了吧,不用花这个钱。我很感动,医生很体谅家长,给家长宽心,站在患者角度替对方减轻负担。最后我没有退这个号,毕竟医生也付出了劳动。

  医生和患者都要习惯看到彼此的好,而不是在极端个案的情绪摇摆中彼此伤害。对这条“护士没吃饭”的暖新闻,感动之余,我想到了另一个角度:哪行哪业不辛苦呢?医生最需要别人理解的也许不是他们的辛苦,而是他们的无奈。

  这是一个有好结局的故事,老人经历6小时抢救后苏醒过来了,充满感恩,心疼“护士没吃饭”,第一件事就是表达感恩,让护士吃饭,医护人员感觉被体贴了,都心里暖暖的——可如果情节稍微变一下,某个时间,急救室里一群医护人员抢救一个老人,遗憾的是,经过6小时的努力抢救无力回天,结果会是怎样呢?这时候,场景还会这么温馨吗?医患还会是这样让人感动的温暖剪影吗?

  医治结果很好,患者能体会医生的辛苦,这很让人欣慰——但这种情况有这样的和谐是比较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如果抢救结果并不好,患者还能体贴医生的努力、辛苦和那种面对生命逝去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吗?可惜医院里有很多悲伤的结果,医生不是神仙,医生无力挽救每一条生命,医学还有很多遗憾,他们只能尽力跟死神赛跑,很多时候都会是令人遗憾的结果。医生们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那种回天无力时的理解,理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辛苦、尽力而无奈。看看新闻会发现,医患冲突多数是发生在那些结果很遗憾的情况下,抢救无效,家属失去理性,悲痛中把矛头指向医护人员。

  想起本报记者贺延光拍过的一张照片:非典肆虐时,医生竭力抢救一个非典患者,最后还是没能抢救过来——一个心力交瘁的医生面对躺在手术台上死去的患者、背对着镜头双手叉腰束手无策的样子。人们应该记得,那一年,非典中死去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医护人员。

  这时尤其需要将心比心,医生应该能够理解抢救无效后家属的悲痛欲绝,专业之外多点儿人文关怀。家属更要理解医生,医生尽力了,人类在疾病面前还远远做不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医生与患者之间不是消费关系,不是你付了钱就可以要求医生能治好病,医生只是接受了患者的托付尽力去治疗。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凭什么不去尽力呢。就像一个有新闻追求的记者,面对一个新闻,他凭什么不尽力去挖掘事实真相呢?

  医患冲突,很大一个方面就源于患者对医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以“我是消费者、我花了钱、我有向你提要求的权利”之心态来跟医生打交道。带着这种消费者优越感,自然就失去了对医护人员之辛苦的尊重——而会理直气壮地认为,我花了钱,你辛苦是应当的,我花了钱,理应替我治好病。失去了对别人劳动的尊重,没有对医学的理性认知,也就没有将心比心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其实是辛苦的医生们最期待的。(曹林)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