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工匠班”弃高薪建设家乡 平均年龄近60岁(图)

2016年11月02日 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河南“工匠班”弃高薪建设家乡平均年龄近60岁(图)
70岁的万齐生在工地上指导工人施工。 王秋生 摄

  中新网焦作11月2日电(韩章云)近日,央视推出的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聚焦各个领域的能工巧匠,展示了匠人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而在河南省孟州市莫沟村,该村一个平均年龄近60岁的7人组工匠班,放弃城里的高薪,用双手修复村子里的老宅院,建设美丽家乡,也获得了来自社会及村民们的好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孟州市城区西北约10公里处的莫沟村。村中古朴的窑洞、瓦房、泥垛墙,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找到记忆中的乡村气息。

  记者了解到,莫沟村里这些修旧如旧的老建筑出自一支特殊的队伍——“老家莫沟”工匠班。工匠班里7个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个个都有绝活,他们用匠心和巧手打造着自己村子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

村里工地上的每一项施工项目,工匠班成员都要亲力亲为。 王秋生 摄
村里工地上的每一项施工项目,工匠班成员都要亲力亲为。 王秋生 摄

  今年70岁的万齐生是工匠班的班长,大家都乐意叫他老万。20岁师从能工巧匠学习木工、泥瓦工和盖房手艺的老万,是建筑行业的好把式。特别是在民俗建筑领域,没有哪个环节是他不懂不会的,在民俗建设手艺濒临失传的背景下,老万和他的手艺成了“香饽饽”。

  2015年4月,莫沟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开始“老家莫沟”项目建设。老万果断放弃在包工队的高收入回到村里,成为莫沟建筑项目的总工程师、总指挥。尽管已经70岁了,但是老万爬房上墙的功夫丝毫不输年轻人,施工队伍中遇到难题,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一次建设中,老万对图纸上的一个数据产生质疑,便和设计人员反复沟通、论证。最终,对他提出来的修改意见,参与设计的专家和大学生无不佩服有加。“万师傅的脑子简直就是一部电脑和活教材,这是我们在书本上永远都学不到的。”十几个参与莫沟村建设的大学生由衷赞叹,还争相拜老万为师。

  57岁的何中胜从17岁就开始干泥瓦匠,之前一直跟着工程队干活,一天工钱200多元,一个月下来轻轻松松赚个六、七千块钱。

  2015年4月份,老家莫沟开始建设,老万找到何中胜说:“别在外面干了,一起回老家建设咱自己的村多好!”何中胜当时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老婆埋怨他“你是个傻子啊?外面干活一个月能赚万把块,在家才能赚几个钱啊?”何中胜却回答:“在外面哪怕一个月赚10万块,那也是给别人干,在莫沟那是给咱自己家干,我愿意。”

  去年7月份,村里准备建农村淘宝店,一共13间房,650平方米,全部要用回收的老砖旧瓦进行建设,而且工期非常短。因为要用老砖旧瓦建房,砖瓦的长短不一,薄厚不同,盖房的时候要一块一块挑着用,不合适了还要打磨,这样就增加了建设难度,还会拉长工期,无形中也增加了工资成本,有很大可能会赔钱。别的施工队都不愿意接手的活,何中胜一口答应。

  何中胜组织的20人施工队很快投入到工程当中。其他工人都已经到点下班了,只有何中胜还拿着工具在工地里干活,墙上的白灰抹的不均匀了,就拿着钢刷刷均匀,哪一点活儿做的有瑕疵了,就赶快补好,做到完美无缺。何中胜还有一手砖雕的好手艺,为了给淘宝小院增色,他不要求增加一分钱工资,给院子里的砖墙栏杆镶嵌上自己一刀刀精雕细琢出来的花砖。

  就这样,在何中胜的辛勤努力下,历时3个月,农村淘宝店顺利完工,最后一算账,因为建设难度大,工期太长,多开了10多天的工人工资,何中胜还赔了一万多元,村里人都知道他赔了钱,纷纷劝他去和村干部搞搞价钱,再多添点,可他却从来没向村委开过一次口。

  此外,工匠班中的万新法、何先升、莫钢领、耿四清、张富也都个个身怀绝技,是莫沟建设的顶梁柱。

  63岁的何先升,有一手砌墙的绝活,民俗建筑墙体使用旧青砖,讲究“看角把边、白灰勾缝”,墙缝间隙比普通红砖小一倍还多,一般人砌砖一不小心就会跑偏溜缝,而老何砌出的墙,横竖看都是齐刷刷一条直线。

  53岁的耿四清,是垛墙打胡基的高手,村里那些古朴的泥土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从过去年代存留下来的,其实都出自老耿的手;莫钢领擅长贴手工青石地砖和扒砖,58岁的张富有一手“瓦房”(处理房屋顶)绝技,他处理的瓦房屋顶,通直、密实,不会漏雨。

  在村里干活,工匠班的匠人们的收入和城市里相比最少缩减一半,但是他们却干得很乐呵。“这是俺们自己村,建好了就世世代代传下去了,我不在了,但是我建的房子还在,那是多荣耀的事啊!”看着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老万很高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