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没资质、假广告、诈骗 朋友圈招生暗藏“5个坑”

2017年02月23日 15:1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没资质 假广告 假产品 霸王条款 传销诈骗

  微信朋友圈招生 暗藏5个坑

  根据相关统计,2016年每天约有7亿多人登录微信。在自媒体盛行的年代,微信成为沟通交流、发布信息的重要工具,而微信及朋友圈也成为各种招生培训广告的发源地。在朋友圈里拜师学艺,通过微信报班学习,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这里也隐藏着诸多微信营销的“陷阱”,需要消费者或者学艺者格外小心谨慎。

  诉讼

  法院认可朋友圈师傅带徒弟

  陈女士曾经接受过按摩师凌丹的服务,因此加了对方的微信关注。去年初,陈羽从凌丹发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她发帖招收徒弟。陈女士得知做这行每月收入可达到四五万元,就主动向凌丹拜师学艺。“当时承诺4个月传授护理和按摩技术,收取学费1万元及两年内的后续支持费2万元,并承诺学完后每月给予免费技术支持一次,共24次。”陈女士说。

  2016年3月,陈羽正式成为凌丹的徒弟,交纳了3万元学费。期间凌丹在酒店的客房内教授陈女士等人按摩的相关知识及技术,并实际带领陈女士等人入户进行实操练习。1个多月后,凌老师告知陈羽所授课程完毕,可自行出去找活干。但陈羽发现,以她的水平,并不能考取国家认可的证书,更不用说每月四五万元的收入,她多次要求凌丹发给学习证书,但是一直没有得到。

  “教学中,凌丹所授内容为百度搜索或网购图书的照本宣科,我认为她不能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没有教学资质。”陈羽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和她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几名学员,纷纷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凌丹退还2万元后续支持费。

  凌丹对此说法不认同,她表示:“现在陈羽她们是找不到活儿干,才回来找我。我收的都是学徒费,没有支持费,因为她们的纠缠,我退了部分学费,事情已经得到了解决。”

  法官认定,凌丹的招徒行为不同于一般专业培训机构的招生,凌丹有基本的妇幼保健资格和按摩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由来已久,其生源主要依靠教学者的专业技能及其在同行业的口碑,对其是否具有专业教学资质法律并无强制性的规定,故凌丹带徒收取学徒费的方式,并无不当。关于学习后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问题,凌丹系个人招收徒弟、传授技术,无法提供证书理所当然,陈羽对此理应提前预见。现陈羽以此为由要求退费,亦无法律依据。陈羽交费记录和收据上均由其书写交纳学费或学徒费,并未显示支持费。陈羽在双方达成和解后再诉至法院要求凌丹退费,没有事实及法律依据。

  法院最后判决驳回了陈羽等人的诉讼请求。

  现象

  微信营销圈里有的是各种专家

  随着微信社交作用的扩大,目前微信营销已经成为众多机构及个人招生、招学员的重要工具,各种专家频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而传授微信营销的攻略也充斥网络。

  有的微信营销机构号称“6年不发一张传单,仅靠微信传播就拥有数百名学员”。这类营销号召经营者要精心打造朋友圈里的专家形象,营造优质的朋友圈内容等,设计点赞送礼等互动活动,以吸引大量的转发和报名。

  有人曾计算,如一个拥有200名学生的培训机构将招生信息发到微信平台,假设每个微信朋友圈有30人次的曝光度,如200名学生家长同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培训机构的招生信息,将会有200×30=6000人次的曝光。

  记者从微信上搜集到诸多培训班招收学员或会员的广告,按照培训内容可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投资类,学习如何炒股、炒汇等;第二类是医疗服务业,包括推拿按摩、针灸、口腔医疗等;第三类是整容业,包括文眉、微整形等;第四类是教育类,培训英语、书法、写作等;第五类是艺术类,如学习绘画、乐器等;第六类是健身类,如武术、太极拳等;第七类是技能类,如学习烹饪、化妆等。还有一些是另类培训,比如传授如何交友的情感培训。

  这些招生培训的广告承诺都非常诱人,而且图文并茂,但收费金额不菲,大部分在每次培训万元以上。

  提醒

  防范微信招生的“5个坑”

  和线下的社会招生培训一样,微信朋友圈的招生培训也埋藏着诸多陷阱和问题,如交费容易退费难、虚假承诺等,要防止上当受骗,报名者需要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

  招收学员的主办方

  并没有相关培训资质

  目前在社会和朋友圈里活跃的很多培训机构均未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有的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打着“教育咨询”的旗号开班。有的培训班规模不大,培训双方之间只能视为民事合同关系。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庞理鹏律师建议,消费者选择教育机构时,最好先查看对方的资质,尽量到正规的教育机构报名,签订合同前,核验对方是否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等,并仔细校对资质证书是否过期,名称与网上不符等容易混淆受骗的内容。

  培训机构擅定

  “霸王条款”

  比如预交全部课程费用或开课后不得退费等。有的培训主办方甚至连合同都不提供,只有口头协议,仅提供交费收据。

  但这种霸王条款并不受法律保护。庞理鹏律师建议,消费者在缴费前需谨慎查看培训机构提供的签约合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发布含有

  虚假内容的广告

  比如学员可提前参加重点中学面试,或师资力量是名校名师,或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能“保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报名者在花了大价钱之后才发现,这些承诺都是假的。

  庞理鹏律师建议,双方在签订教育培训合同时,应就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约定,最好将培训机构的口头承诺写进合同,或将口头承诺或宣传内容进行书面备注。

  此外从2016年9月1日起,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规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自媒体发布广告均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无论是自发的还是转发的微信广告,包含虚假内容的均要承担责任。

  借培训招生名义

  售卖假冒产品

  很多微信招生广告名义上招收会员培训,甚至号称免费学习,实际是利用培训向会员推销商品,比如减肥药、保健品等。但这些商品很有可能是未经批准生产或进口的,属于假冒产品。

  庞理鹏律师建议,在参与培训项目时,如遇到与招生广告不符的收费,就需要多加注意,如认为其推销的产品名不副实,甚至为假冒产品,可先自行留存证据并及时报警。

  利用微信培训

  进行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

  除了常见的利用微信开展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之外,近年来微信上还出现了一种“空手套白狼型”的培训诈骗。骗子首先建立一个充满虚假信息的朋友圈,基本每天都会发送自己出国旅游或者名车名包的照片,目的是为了营造富豪形象。骗子建立好朋友圈后,通过陌陌主动和人打招呼,然后吸引对方在微信上加关注。之后骗子会在朋友圈或微信聊天中发布招收学员的广告,称可传授快速致富的方法,比如提供低价苹果手机的货源,但学员需交纳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学费。骗子在此过程中会提供各种聊天截图,证实确实给很多学员提供了赚钱机会,但真相是,这些截图也是虚假的,学员交过学费之后,便会遭遇对方的各种推诿,直至微信拉黑,杳无音信。

  庞理鹏律师建议,个人应尽量选择合法投资渠道,增强风险防控意识,不要被“低风险、高回报”项目所蒙蔽,谨防落入传销或欺诈陷阱。

【编辑:鲍文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