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时评:守护好司法公正这条生命线

2017年06月23日 19: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视频:解密于欢案 执法记录仪还原案发过程  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社济南6月23日电 题:守护好司法公正这条生命线

  新华社记者孙闻、闫祥岭

  23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备受社会关注的“于欢案”作出终审判决。法庭认定被告于欢的行为属防卫过当,改变一审法院作出的对于欢处以无期徒刑的判决,以犯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有期徒刑5年。

  好的判决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全民普法课。从二审审理到宣判,司法机关用全程微博直播的方式展现公开透明的决心。正是二审的微博直播,把引发舆论热议的更多案件细节展现在公众面前,消除了一段时间以来存在公众心中的疑虑,流言让位于事实,并让公众对案件的关注走入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走进法治轨道。关于本案量刑的辨析,判决书称,“杜志浩的辱母行为严重违法、亵渎人伦,应当受到惩罚和谴责,但于欢在实施防卫时致一人死亡、二人重伤、一人轻伤,且其中一重伤者系于欢持刀从背部捅刺,防卫明显过当”。基于这样辨析作出的判决,有利于消除此前产生的舆论分歧。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这个要求,需要司法机关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将个案的审判置于国法、人情之中综合考量。

  司法裁决,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判决,也应考虑社会良知。因为刑事案件判决除惩奸除恶、捍卫正义的法律职能外,还有昭示良知、以儆效尤的社会功效。司法符合良知,才能更好树立公信力,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法槌落下,于欢案尘埃落定。司法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守住社会良知的底线。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