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

2017年07月23日 1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四川甘孜7月23日电 题: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在四川省流传着一句话:“到了藏区不去参观道孚民居,就如同到了北京未去长城一样”。

  两岸记者四川行联合采访团日前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探访该县民居转型发展民宿的致富之路。

两岸记者四川行联合采访团日前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探访该县民居转型发展民宿的致富之路。当地的民居俗称“崩科”,又称“木楞子建筑”,用圆木做整体骨架,前面及侧面用圆木对劈,横向坚排,两头互相咬合;室内精雕细镂,描金绘彩,陈设典雅。图为当地一处民居。<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陈小愿 摄
两岸记者四川行联合采访团日前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探访该县民居转型发展民宿的致富之路。当地的民居俗称“崩科”,又称“木楞子建筑”,用圆木做整体骨架,前面及侧面用圆木对劈,横向坚排,两头互相咬合;室内精雕细镂,描金绘彩,陈设典雅。图为当地一处民居。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85岁的余世明从成都来道孚县定居已有约40年。曾在道孚县农业局做财会工作的他,退休后靠民居收入,“生活比以前更好”。

  余世明所指的民居在当地俗称“崩科”,又称“木楞子建筑”,是道孚县极具特色的建筑,如今被当地许多居民改造为民宿和农家乐。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道孚县,是川藏线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该县原是四川林业大县,约20年前停止砍伐天然林后,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余世明家的民宿生意也从那时开始。

当地一处民居的二楼。<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陈小愿 摄
当地一处民居的二楼。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余世明家的“崩科”,用圆木做整体骨架,前面及侧面用圆木对劈,横向坚排,两头互相咬合;室内精雕细镂,描金绘彩,陈设典雅。除客房外,还有经堂,融汉藏文化于一体。

  道孚县宣传干部拥青告诉两岸记者,这种民居的大框架费不了多少工时,亲朋好友都会来帮忙,直至房屋建成。但民居修建最复杂的工序是室内装修,因为是技术活,亲朋好友帮不上忙,而且时间长,花费多。雕刻与绘画,是道孚民居的精华之所在。

  拥青表示,这种民居一般二至三层,高约五至八米。室内每个图案或图画就是一个吉祥物或一个传说。“崩科”的用材及结构,使得民居冬暖夏凉,且防震性能强。

当地一处民居的主人张桂芝接受记者采访。<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陈小愿 摄
当地一处民居的主人张桂芝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余世明的妻子、73岁的张桂芝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家从2000年开始转型做民宿生意,目前共有十多间客房,每天房费从50元至150元人民币不等,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游客来自各地的都有,成都、重庆的最多,香港和台湾的也有。”张桂芝说,为推动民居发展,当地成立了民居协会,起初成员只有约10户,现在已发展到150多户。

  “现在路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旺季时每天晚上都爆满,收入很好。”张桂芝称,当地政府推动旅游业发展,对她家的生意帮助很大。

  据了解,2016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43.4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19.5%,接待游客5040多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藏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海拔约3000米的道孚县冬天较冷,是旅游淡季,富足的藏族民众通常选择冬天到外地旅游。

  “我们上半年挣钱,下半年花钱。”曾到过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游的张桂芝称,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希望未来这里的旅游业可以发展得更好。(完)

【编辑:陈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