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潜爱”:珊瑚保育的民间探索

2017年12月11日 16:44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深圳“潜爱”:珊瑚保育的民间探索

给珊瑚残枝安新家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图/受访者提供

  深圳洲仔头。11月底的天气并不算太好,海面上吹来的风带着凛冽的寒意。

  “今天的目标是每人搜集一到两根珊瑚残枝,天气比较冷,大家水下作业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就上来。”“潜爱大鹏”秘书长夏嘉祥给到场的志愿者做了简单的水下作业培训,锃亮的光头在人群中颇为醒目。他看了看签到名单,14个人,有不少是第一次参加活动。

  年轻的志愿者们热情满满。穿戴好20多公斤的潜水装备后,他们开始陆续下水。夏嘉祥站在船头盯着,不免又提高嗓门啰嗦一句:“切记,安全第一啊!能否救珊瑚不重要,平安出水最重要!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待确认志愿者们都安全下水展开作业后,他戴上潜水面罩,后滚翻,入水。

  他们要做的事情并不复杂:搜集海底的珊瑚残枝,把残枝暂养在珊瑚苗圃上,以免珊瑚残枝受泥沙覆盖而死亡。2012年,夏嘉祥加入这个名为“潜爱大鹏”(以下简称潜爱)志愿者组织的初衷,也不过是想为珊瑚保育“做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没想到的是,这场民间自发的“珊瑚保卫战”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缘 起

  从珊瑚礁普查转身

  加入潜爱之前,深圳市民夏嘉祥是一名重度潜水爱好者,经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海域潜水,“第一次在国外潜水海底,一下海就看到珊瑚的时候被珊瑚和鱼群围住了,整个人都震撼了。”

  中国也有海,深圳家门口就是一片广袤的海域,哪里能看到像国外这么密集的珊瑚呢?这个念头像种子一样在夏嘉祥脑海中生了根发了芽,他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的珊瑚礁分布情况。

  他了解到了珊瑚礁普查计划。2007年,广东正式引入全球性最大的珊瑚礁监测计划Reef Check项目,以可持续的战略管理珊瑚礁。参加普查的潜水志愿者在经过简单培训后,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完成广东的珊瑚普查工作。

  2009年,夏嘉祥报名成为了一名珊瑚礁普查志愿者。随后每年珊瑚礁普查期间,他和同伴们在广东惠州、深圳等周边海域开展专业调查,记录着珊瑚的生长情况。

  夏嘉祥说,深圳位于全球珊瑚礁黄金三角的最北沿,是每年广东珊瑚礁普查的重要区域,但当年的数据调查让他对珊瑚礁的状况感到忧心,“要真正去做一些事情才行。没有人做,今年普查、明年普查,如果情况都还是这么回事。”

  带着“做些事”的想法,2012年,恰遇民间志愿者潜水员组织“潜爱大鹏”开始启动,带着“做些事”的想法,夏嘉祥加入其中,和其他几十名志愿者一起为同一件事努力:珊瑚保育。

  “最开始活动也不多,有时候下去清清海底垃圾,有时候下去种珊瑚。”夏嘉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潜爱最早着力于在海底“种珊瑚”,借鉴国外简易人工珊瑚礁建造成熟经验,向深圳大鹏海域合适珊瑚生长的海底沉入经过设计的珊瑚屋、珊瑚支架,将野外采集的珊瑚幼苗种植在固定支架上。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考验耐心:水下作业危险性高,志愿者们要随时观察周边环境,以免被水下生物或垃圾所伤,而珊瑚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平均每年只能长2至3厘米,需要志愿者们坚持入水观察记录。

  力量虽微薄,聚沙能成塔。据不完全统计,潜爱团队截至目前已投放28个人造珊瑚礁,7个珊瑚苗圃,共计56005606株珊瑚苗。这样的成绩也让夏嘉祥大为振奋,“修复了珊瑚,又逮着了机会可以下水,很开心。”

  探 索

  珊瑚保育数次尝试失败

  这中间也有过气馁的时刻。

  最开始种珊瑚没经验,志愿者们四处到国外取经。他们潜入海底后发现,人家就拿一个简单的铁架子在海里这么一搭,珊瑚苗放在上面。

  “当时很开心,唉,这个我们能做。”夏嘉祥向记者比划当时的情形,2013年潜爱第一次用铁架子在海底做了尝试,没过多久,铁架就被海浪打翻了,“正好两个台风经过,猝不及防感受了一把台风的威力。”

  铁架子不够牢靠,2014年,志愿者们跟广东海洋大学交流后,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方案来做珊瑚的种植。

  但他们还是低估了自然的威力。两年后的一次台风过后,他们发现某些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礁盘,不但被整个掀翻,并且在海浪的推动下,被掀翻掉的钢筋混凝土礁盘育苗架,还擦伤了周边一片野生珊瑚礁,“我们觉得不能再用这种方法继续下去了。”

  2015年,潜爱志愿者们去香港东平洲自然保护区考察。这块距离深圳珊瑚保育站只有三公里的地方,退潮的时候,几乎能看到一片巨大的珊瑚礁群露出水面,这样的场景实在太具视觉冲击性,以至于两年后说起来,夏嘉祥依旧觉得难以言喻。

  “当时作为经验交流,我们说到水下投了多少个礁、种了多少苗,讲得眉飞色舞,但香港那边的专家们都没吭声。”此后两年,他反复回想起当时交流场景的时候,才发现一个被自己无意忽略的细节,“他们介绍当地珊瑚礁覆盖率的时候,还提到他们从来没有在水下构建任何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架构。现在回想过来,这话应该是说给我们听的。”

  架子的问题还没解决,志愿者们更为沮丧地发现,已经栽种的珊瑚苗,有些齐刷刷居然消失了!

  “我们种下去的人工礁,跟原来野外的部分珊瑚礁一样,被渔网、船锚破坏掉了。一年不到的时间,缺失率就达到差不多将近一半。”夏嘉祥突然发现,不从破坏珊瑚礁的源头入手,单纯种植珊瑚可能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那些被渔网刮断的珊瑚枝掉到沙子里,最后的结局只有白化死亡,“能不能用一种更加尊重当地地貌的方式来进行珊瑚苗的恢复?”

  改 变

  “这是目前为止最有把握的方案”

  2016年,志愿者们开始做新的尝试。他们不再往海底投下大型的人造珊瑚礁盘,而是尽可能挽救珊瑚残枝。

  他们专门做了两个1.2米高的不锈钢的架子,向渔民请教了各种绳扣的打法,用渔民钓鱼的渔线在架子上做了许多活扣,潜水员经过看到了珊瑚断枝,可以捡起来直接把它挂到架子上,后续就有潜爱志愿者定期跟进断枝的修复工作。

  “我们在岸上测试过,这两个架子结实得连车子都撞不毁。”志愿者强哥自信满满,但信心很快在台风“天鸽”面前不堪一击,不锈钢架子直接也被摧毁散成一节一节掀翻了,“在陆地上测试完全没问题,但没考虑到海底的洋流是一直在摆动的,夜以继日地来回摇晃下,连接部位就会存在金属疲劳的问题。”

  志愿者们再一次陷入困扰。

  很快,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让他们眼前一亮:中科院南海所的珊瑚保育项目中,塑料网张在四根塑料管上形成一张床,四角用浮球拉起在海面,底下用重物固定在沙地上。

  不过,南海所的方法适用于深海区。经反复请教、讨论,他们将中科院南海所的方法,与同为浅海区的香港海下湾方案结合,用镀锌铸铁管做了一个类似倒扣桌子的基座,直接用螺纹的方式扭进去,安上配重块当千斤坠,把网固定在“桌子腿”上面,“上下一体就不会受金属疲劳的影响。”

  今年9月,潜爱将四个这样的苗圃投入了实践,但能不能扛过明年的台风,他们并不能完全打包票。夏嘉祥告诉记者,这可能是他们尝试这么多年来最最合适的一种方式,“也许最后还会失败,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方案我们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再出发

  “百米珊瑚海”种人心

  夏嘉祥希望潜爱能在珊瑚礁保育工作上走得更远:2015年起,潜爱开始转变工作思路,从单纯的“种珊瑚”逐渐转化为“种人心”,“真正地做些事情,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

  首先是志愿者。他的目标很明确:不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技能,所有的操作最好经过简单培训都能上手,“只要你经过时见到有珊瑚残枝,捡起来放到苗圃网上,用上面的绳扣绑好就行,这样才能激发更多潜水员、关注海洋环保的人参与进来。”

  而更关键的因素在渔民。据统计,大鹏新区共有在册渔船899艘,其中90%都是小型渔船。如果不从人的因素着手,投再多的珊瑚礁,珊瑚保育也是事倍功半。

  夏嘉祥非常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你要和渔民谈什么呢?很实在的,谈钱。”

  志愿者强哥今年在洲仔头考察发现,近岸浅水域有巨大的一片十字牡丹珊瑚礁区,“当时就想,太好了!好好利用规划起来,将来搞个珊瑚观光旅游就有东西看了呀!”

  奔着打造新的旅游景点的目的,志愿者们分几次摸清了珊瑚礁的情况,推出了“百米珊瑚海”的项目:把该海域最精彩的一段用了一百米长的线标记出来,让潜水员把这百米范围内的珊瑚断枝捡起来放在苗圃休养,等到明年天气好的时候,把修复成活的珊瑚断枝用特殊的胶粘回野外的礁盘,就地复原扩大。

  今年7月,潜爱还向下沙村捐赠了两艘透明观光艇,帮助他们开辟旅游观光等新的收入来源方式,减少传统捕鱼业对珊瑚礁造成的伤害。

  50多岁的胜哥是杨梅坑附近的渔民,这些年看着潜爱在渔村附近不停“捣鼓”,了解后渐渐加入到部分活动中。

  “(志愿者)他们要下水,我就给他们开开船,发现哪里珊瑚礁出现破坏,也跟他们说一下。”胜哥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已经自觉不靠近珊瑚礁区域捕鱼了,有外地船过来,也会告诉他们那里属于保护区,“靠海吃海,最希望保护海洋的肯定是我们。”

  “2006年,80%的渔民不知道珊瑚是应当保护的,而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珊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洋保护意识大幅提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宝林向记者表示,保护区游客量上升,渔民也感受到传统捕捞模式应当进行升级改造,“转为生态旅游,获得的收益比捕鱼高出很多。”

  目前,靠近洲仔头的这一片十字牡丹珊瑚礁区正在缓慢修复当中。潜水志愿者朱先生有一次下水,惊喜地发现了一条石斑鱼,“近1/4的海洋生物的生长都依赖于珊瑚礁生态系统,它会建立一个正向的循环,珊瑚礁越茂盛,海洋生物就越多。大片的珊瑚慢慢长回来,我们的海洋生态就会越来越好。”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