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个隐藏多年的小金库 村干部缘何选择主动交代?

2017年12月12日 09:3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参与互动 

  一个隐藏多年的小金库,一座压在心底沉重的山,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他们缘何选择主动交代

  “鉴于4人主动交代违纪行为、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对其减轻处分。经镇党委研究,分别给予潘小武等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2月1日,在浙江省浦江县檀溪镇召开的村党支部书记例会上,镇纪委公开通报了对潘家村党支部4名干部集体违纪行为的处分决定。

  “身为党员干部,做错事了,就得向组织坦白,感谢组织给我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以后再也不给党抹黑了。”这一天,这份决定书让潘家村党支部书记潘小武充分认识到主动找组织交代问题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私设小金库埋下祸根

  一个数字并不算大的小金库,却让潘家村党支部书记潘小武心头如压大山。钱越花越少,心却越来越慌。直到今年4月的一个早晨,他和村委会主任潘希善、村党支部委员潘文宝、村会计潘根法心情沉重地走进镇政府大院。在镇纪委办公室,他鼓起勇气说出酝酿了很久的话:“我要主动向组织交代我们的违纪问题。”随后把一本账放在了桌子上。

  在听完他们的陈述交代后,镇纪委立马组织人员对此事开展调查核实。经查,2015年初,潘家村根据县里的安排部署,启动建设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当年11月30日,潘家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开业了,共收到各方捐助善款26万余元。除去购买厨具和开业吃请花费的6.5万余元,这笔捐助款还剩下19.5万余元。但潘小武等人并未将余款放入村集体账户,而是以个人名义单独开设银行账户暂存其中。

  2016年2月1日,经村“两委”部分干部商量,决定将其中的13.5万元资金存入村集体账户,剩下的6万余元则设立小金库,用于村里日常开销。截至当年底,潘小武等人多次向他人请客送礼,使用小金库款项共计37290元。

  迷途知返选择相信组织

  “以前疏于学习,以为捐款得来的钱,吃吃喝喝、请客送礼应该问题不大,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党纪国法。”潘小武坦诚地说起当初的想法。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花着集体的钱,心里是虚的,每一次通报,每一次学习,都让他们感到不安。今年上半年,浦江县纪委在全县先后转发《中共浙江省纪委关于1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等多个通报文件,要求全县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时刻守纪律讲规矩。之后村级换届工作展开,县委提出以换届选举为契机,对发现的任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重拳出击,严厉查处。他们果然看到,查处的典型问题上了电视、报纸,还在人们的手机中广泛流传。

  “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不是一句空话,看着身边的熟人一个接一个被“揪出来”,潘小武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中充满了焦虑和自责。经过反复思考,他向其他3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查得这么严,纸是包不住火的。与其每天担惊受怕,最后被别人告发,不如主动“自首”,争取组织“从轻发落”。

  在潘小武的带领下,他们终于向组织跨出了交代问题的这一步。主动交代问题后,他们立即将违规使用的37290元归还到村集体的账户中。

  主动交代体现震慑之效

  “党员干部违纪了,能主动向组织交代,这体现了正风反腐利剑高悬的震慑之效,归功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归功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浦江县纪委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纪检监察组织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一方面通过大力开展县委巡察、农村基层作风巡查、换届纪律巡回督查、涉纪信访专项整治、扶贫领域专项督查、正风肃纪专项行动等系列举措,紧盯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全力消除违纪土壤。另一方面,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充分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突出抓早抓小,对全县党员干部“无病常防”,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更多恰当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党纪轻处分、组织处理等方式。对有苗头性问题或已经出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提醒,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其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明白找组织交代才是唯一的出路。

  该县纪委负责人表示,从2015年中央纪委提出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来,该县纪检监察组织共开展批评教育4458人次、诫勉谈话172人次,给予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337人次。他们还从实际政策上体现对党员干部的真正关心爱护和对党纪党规的切实维护,以主动交代问题者带动其他有问题的党员干部主动交代,真正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体现在监督执纪工作中,逐渐形成“有问题主动找组织”的良性氛围,防止“病树”变“烂树”,从而保护整个“森林”。(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章郁芳 洪小岚 周伟灵)

【编辑:张燕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