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生3D打印帮助患儿“补脑洞” 行业标准尚存盲区

2017年12月15日 09:2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广州医生3D打印帮助患儿“补脑洞”

  3D打印技术发展至今,早已从概念中的“黑科技”,进入实实在在的民生领域。

  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口腔外科医生崔颍秋团队,通过引入生物3D打印技术,成功为一名8岁患儿重建颞下颌关节,并修补颅底的外伤洞穿缺损。新京报记者获悉,目前患儿恢复良好,已经出院。

  当前,3D打印技术在临床领域仍在探索阶段,相关行业标准仍急需建立。业内人士指出,3D打印模型不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未纳入临床医疗服务项目,监管尚有盲区。不过,国家层面的操作规范,也正在制定中。

医院用3D打印技术修复患儿受损骨骼。网络截图
医院用3D打印技术修复患儿受损骨骼。网络截图

  引入3D打印修复颅底破损

  只是在小区内一次不慎摔倒,导致面部出现骨折,广东东莞8岁男童林志(化名)一度经历了“生死劫”。辗转多家医院后,林志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随后,林志被送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救治。

  新京报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获悉,林志入院时,右侧下颌骨关节粉碎性骨折,并且右侧髁状突向上穿破颅底,进入颅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张口困难,骨折处错位愈合、关节强直,面部发育畸形等严重后果。

  林志的主治医师崔颍秋介绍,类似骨折常有发生,然而林志的髁突穿破颅底,进入颅内,情况十分罕见。如果不尽快复位,可能会导致颅内感染,而复位后如何修补好破损的颅底,同时防止髁突在运动的过程中再次进入颅内,成为复位手术难点。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称,术前,手术团队进行了计算机辅助3D模拟手术,发现林志的颅底破损十分不规则,通过查阅文献,并与业内专家研讨,崔颖秋设计出个性化的颅颌面缺损修复体。

  在此基础上,崔颍秋引入生物3D打印技术,修复体制作为实物,并将髁状突从颅内取出复位,重建颞下颌关节,同时修补颅底的外伤洞穿缺损。

  手术完成后次日,林志顺利从监护室返回普通病房。

医院用3D打印技术修复患儿受损骨骼。网络截图
医院用3D打印技术修复患儿受损骨骼。网络截图

 

  医疗领域所用3D打印成本仅需几千元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所谓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3D打印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当前,国内一些医院骨科已尝试利用3D打印技术,作为复位和固定的手术辅助。

  林志手术中所用修复体,由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公司制作。这是一家专注于医学生物3D打印领域的企业。广州迈普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在与医院合作中,由院方提供治疗方案,公司负责制作成型。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通常来说,需要3D打印技术介入的,都是疑难病例。制作修复体,首先需要计算机建模。这一过程中,医院需要提供详尽的CT数据,并通过与医生沟通,最终得到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数据。随后,通过将二维数据变成三维数据,就可实现打印。打印修复体所用的材料,通常为树脂。“树脂手感比较好,可塑性强,可以做成不同质感、硬软程度也可以人为决定。”其表示,目前国内3D打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从技术上来说,实现并不难,关键是建模时的数据,一定要清晰准确。”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医疗领域所用3D打印成本并不高,通常为几千元,“第一是人工成本,然后是材料成本和设备损耗。”

  ■ 对话

  主治医生 3D打印主要面向疑难杂症

  在主治医生,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外科主任崔颍秋看来,3D打印技术很好地填补了传统疗法无法触及的空白区域,效率更高。不过其也表示,通常来说,3D打印技术在临床上是保底选项,面向的主要是疑难杂症。

  新京报:患儿目前恢复状况怎么样?

  崔颖秋:现在患儿已经出院了,恢复的情况还算是不错的。

  新京报:为什么会引入3D打印技术进行治疗?

  崔颍秋:引进3D打印技术,是因为根据患儿的状况,传统疗法根本没有办法治疗,只能等到情况更严重时,采用保守疗法,这样反而会耽误治疗进行。之前,这名患儿也在其他几个医院就诊,但是一直没有办法治愈。相比较而言,3D打印技术能够比较快速地解决问题,所以才会使用。

  新京报:此前做过类似手术?

  崔颍秋:做过成人的,但是类似儿童患者,还是第一例。

  新京报:通常什么类型的患者,会使用这一技术?

  崔颍秋:一般来说,使用3D打印技术的手术,面向的都是传统治疗方式无能为力的疑难杂症,所以这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保底选项。因为在具体实施中,确实比较困难。

  新京报:具体实施中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崔颍秋:难度在于手术过程中要求操作准确,每一个步骤都要非常精准,不能有偏差。

  新京报:与传统疗法相比,3D打印技术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崔颍秋:优势在于通过相对比较小的代价,能够解决以往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从整个费用来看,负担也不是很大。

  ■ 延展

  生物3D打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中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一项新兴技术,3D打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逐步渗透至临床医疗领域。不过,当前相关规范,仍在制定探索中。

  2014年7月25日,湖南成立国内首家3D打印临床应用研究所,推动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用生物材料开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所负责人许小曙表示,从打印助听器等外部构件到打印复杂的医疗模型,从打印牙冠、心脏支架等永久性植入体到打印活体细胞、干细胞等生物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已经从研究前沿进入临床应用。

  2016年5月22日,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在长沙成立3D打印医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与会专家称,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和指导下,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推动3D打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9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包括3D打印在内的新技术。

  与此同时,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团队,将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进行实验,并最终取得成功。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3D打印技术目前仍欠缺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扰3D打印技术的临床推广。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3D打印技术并不直接应用于人体内,因此还不涉及技术准入。此外,3D打印模型,也不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未纳入临床医疗服务项目。

  对此,北京大学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奚延婓指出,当前国内对于3D打印的监管,仍然以产品的质量控制为主,包括产品的精密度要求;在计算机设计时,应有力学性能的验证;原材料应采用已批准并在临床使用的材料,以保证其安全性等。

  奚延婓表示,目前,全国生物三维打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筹建中,未来将有效促进三维打印技术产业化进程,评估应用的相关风险,为制定特殊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提供技术支持。

  新京报记者 王煜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