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监狱临释人员“出监之路”调查

2018年07月10日 14:44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上海监狱临释人员“出监之路”调查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李楠楠

  俗话说“天上一日,凡间一年”。服刑人员在监狱多年,外面世界早已物是人非。因此大凡即将离开监狱重返社会的他们,一面为即将迎来自由而充满兴奋,另一面又为高墙外陌生的世界感到紧张。

  为了让这些临释人员从“监狱人”顺利过渡到“社会人”,上海专门设置了以出监教育和“类社会化”管理为主的功能型监狱——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在这里,来自不同监狱的临释人员将度过最后的3个月刑期,这种教育改造模式被称为“通往自由的最后50米”。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这所监狱,调查这些服刑人员如何度过最后这段刑期。

  演练

  “我……我来申请补办户口,这是我的释放证明……”走进“派出所”,服刑人员杨宇紧张得舌头都有些打结。

  这是五角场监狱每月一次的模拟社会实训,杨宇下个月就刑满释放了,他正学着出狱后如何办理户口。

  杨宇坐在办证窗口前,在民警的指导下,一项一项地走着流程,脸上的紧张神情也随之消失。

  刘德也是参加实训的临释人员之一,他选择了“人才市场”进行尝试。前些日子,他通过了专业机构组织的资格考试,获得了电工执业资格证书。他说:“出狱后打算找一份水电工的工作,所以得先学学怎么到人才市场找工作。”

  在这里除了“派出所”和“人才市场”,实训现场还建有设施齐全的“司法所”“工商所”“社保中心”和“银行”等机构,工作人员均来自相对应的社会机构,他们业务熟练,会根据不同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在这里被称为“类社会化”教育管理。所谓的“类社会化”,就是模拟与真实社会相仿的情景状态,让临释人员提前感知与适应社会,从而实现回归社会的“软着陆”。

  据了解,在五角场监狱,同一时期接受出监教育的服刑人员大概有200多人,他们从不同监狱来到这里,最后又从这里一起回归社会。

  忐忑

  3个月前,服刑人员周志东来到五角场监狱接受出监教育。此前,他因犯抢夺罪已服刑10年。

  周志东是典型的“三无”服刑人员,入监以来一直处于无亲情电话、无通信和无接见的状况。10年了,每每听民警讲起或是在新闻中看到外面世界,他都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现在临近释放,周志东非常焦虑和忐忑,整夜整夜睡不着。

  这天他暗下决心,准备找机会犯点错误,以延长刑期,然而他这点小心思早被监管民警看在眼里。

  他被找去谈话,在监管民警的再三劝诫下,周志东终于坦露了自己的担忧。他说:“我在外面什么也没有,脱离社会这么长时间了,又坐过牢,谁会收留我呢?”

  民警了解情况后,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安排了心理咨询师给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与心理咨询师多次交流后,周志东学会了很多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悲观感和焦虑感慢慢减轻。

  其实,在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中,像周志东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要么无亲无故,要么脱离社会太久而心生退意。

  为了让服刑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五角场监狱制定了为期13周的出监教育大纲,囊括了个人谈话、学习教育、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五角场监狱还建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诸如建筑物保洁、中式餐饮、水电工等项目一应俱全。监狱之所以选择这些比较容易掌握、社会劳务需求大的项目,就是为了确保临释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谋生技能。

  回归

  上午8点半,民警拉开黑色的铁门,门后露出一条长长的通道,四周是实景壁纸,分别代表“走出阴霾”“净化灵魂”“殷切希望”“走向阳光”“迈入社会”五个章节。

  这是一条仪式感颇强的“新生之路”,每名出狱的临释人员都要经过这里,在浴室洗个澡,换身衣服,把监狱的一切都留下,然后去迎接全新的人生。这也是现实意义上的“通往自由的最后50米”。

  服刑人员吴圩头发半白,由于“惯偷”,他在监狱里几进几出,过了大半辈子。服刑期间,妻子从不来探望,儿子原来还会来看看他,可后来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次出狱他非常希望妻子和儿子能来接他回家。

  “你想家人来接你吗?”

  “很想。”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来接你,你知道吗?”

  “因为我让他们失望了。”

  “如果我们帮你联系家人,你打算对他们说什么?”

  “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不会再犯罪,我会找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遵纪守法,请原谅我。”

  半个月前,管教民警注意到吴圩的低落情绪,好好找他谈了一次话,并答应帮他联系家人。

  洗完澡,换好衣服,他颤颤地走出了浴室。远远望去,他看到妻子和儿子等在“新生之路”的那一头。他们果然来接他了,一起前来的还有社区干部,他不禁热泪盈眶。

  原来,管教民警在和他谈完话后,就利用狱内外帮教网络,联系了吴圩所在的社区,也打通了他妻子的电话,把吴圩的改造情况和思想变化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希望能在关键的时候伸出援助和关怀之手,这才有了“新生之路”的感人一幕。

  据了解,在这条“新生之路”背后,是一个监狱和社会内外联动的工作网络,是一个由监狱、司法部门、帮教基金会、社区服务站和志愿者协会构建的“五位一体”安置帮教合作机制。

  当每批临释人员调入五角场监狱后,监狱都会在10个工作日内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司法局和社区服务站寄送《帮教要约书》和《临释人员基本情况说明》,使社会帮教向前延伸;临释人员出监后,监狱又会对他们分别作出《出监综合评估报告》,提供给安置帮教部门,并及时做好回访。

  走出监狱大门,吴圩深深吸了一口气,回头望了望高墙电网,似乎在作最后的道别……

  (文中服刑人员皆为化名)  

【编辑:董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