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流淌千年 焕发活力

2018年08月17日 13: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探访千年古运河“灵渠” 曾由陡军世袭守卫600余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桂林8月17日电 题:“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流淌千年 焕发活力

  作者 朱柳融

资料图:8月14日,航拍灵渠主体工程铧嘴。 王以照 摄
资料图:8月14日,航拍灵渠主体工程铧嘴。 王以照 摄

  “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为统一岭南,秦始皇下令“凿渠运粮”,公元前214年,凿成“与长城南北相呼应”的世界奇观——灵渠,让北去的湘江和南流的漓江开启了2200多年的连接,更促成了其背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交汇。

资料图:8月14日,航拍游船穿行在灵渠南渠。 王以照 摄
资料图:8月14日,航拍游船穿行在灵渠南渠。 王以照 摄

  立秋时节,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树木葱茏,蝉鸣鸟啼不绝于耳。透过航拍器俯瞰,灵渠的主体工程铧嘴、大小天平坝,构成一个“人”字,将湘江水三七分流,三分经灵渠南渠流向入漓江,七分经灵渠北渠汇入湘江。

一名工人在清理灵渠水草。 朱柳融 摄
一名工人在清理灵渠水草。 朱柳融 摄

  作为秦始皇时代三大工程的灵渠,并不如长城、兵马俑那样闻名于世,更似“养在闺中少人识”。日前,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古老的运河登上世界舞台。一时间,不少游客涌入灵渠景区。

游人行走在灵渠泄水天平。 朱柳融 摄
游人行走在灵渠泄水天平。 朱柳融 摄

  青山绿水间,凉风袭面,游人或漫步堤上,或泛舟游览,移步换景中皆是历史。清代诗人袁枚描绘的“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之景,映入眼帘。

小朋友在灵渠游泳戏水。 蒙鸣明 摄
小朋友在灵渠游泳戏水。 蒙鸣明 摄

  “获悉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在桂林支教的我们抽空来游玩。”来自内蒙古的李梦茹与10多个同伴游览灵渠时介绍,灵渠真的是巧夺天工,有山有水很美。

小朋友在灵渠游泳戏水。 蒙鸣明 摄
小朋友在灵渠游泳戏水。 蒙鸣明 摄

  “灵渠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修建,后来逐渐变成商贸水道,兼具灌溉、排洪、漓江补水、当地居民用水等功能。”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介绍,灵渠至今仍灌溉着两岸6万多亩农田,受益人口5.9万多人。

夜幕降临,灯光点缀着灵渠南渠,游客在岸边休闲游玩。 蒙鸣明 摄
夜幕降临,灯光点缀着灵渠南渠,游客在岸边休闲游玩。 蒙鸣明 摄

  蜿蜒流淌的灵渠因36道船闸式陡门的存在,又被称为陡河。陡门是一种古老的船闸,因为需要人工升降,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遂诞生了守陡人——陡军。

  “陡军采取的是世袭制度,公元1396年,明代敕命监察御史严震直负责通修灵渠。通修灵渠后,其部下姓颜、宿、季的3位指挥使接到朝廷命令,留下守护零灵渠陡门,沿袭数百年。”刘建新介绍,1938年,随着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在航运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取代,陡军的历史也划上了句号。

  如今,灵渠上再见不到商船鳞次栉比,也无陡军“启闭无时休”的工作场景,陡军的后代们仍生活在灵渠两岸,见证并参与着它的发展。

  在灵渠往来的游船中,24岁的陡军后代季燕明正在弹奏古筝,期间不停地给游人讲解灵渠的景点。“我们祖上也是陡军,很多故事都是听他人说。”季燕明表示,如今她在灵渠景区当导游,带领游客们领略灵渠的文化和魅力,也是另一种守护。

夜幕降临,灯光点缀着灵渠南渠,游客在岸边休闲游玩。 蒙鸣明 摄
夜幕降临,灯光点缀着灵渠南渠,游客在岸边休闲游玩。 蒙鸣明 摄

  当前,兴安县官方正在持续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其进一步走向世界。近年来,官方正致力于对灵渠进行全面的保护修缮,实施灵渠南渠复航,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推进灵渠展示中心(兴安博物馆)建设等。

  “灵渠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拥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它的科学价值应该传承下去。”刘建新表示,“我们应该保护它,让更多人的了解它、爱上它,让它永续利用,泽被后世”。(完)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