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西鄱阳湖畔扶贫见闻:老宅新生留乡愁(图)

2018年09月11日 1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江西鄱阳湖畔扶贫见闻:老宅新生留乡愁(图)
    经过改造修饰后,余干县黄金埠镇小港村的许多老房子展现了新面貌、焕发了新生机、发挥了新作用,吸引大量游客为之驻足。 王成前 摄

  中新网南昌9月11日电 题:鄱阳湖畔扶贫见闻:老宅新生留乡愁

  作者 王昊阳 王成前

  紫陌炎氛歇,青萍晚吹浮。白露时节,江南暑气渐消,江西鄱阳湖畔信江河岸的一处村落,正迎来一批前来消暑玩赏的游客。

  一排赣派风格的民居矗立在河畔,秋风拂过,河面微皱,送来一阵清凉。踏过青石板铺就的小径,立于古朴的老宅下,轻启柴扉,屋内风格清新的现代装饰,让游客随处感受到意外惊喜。

  空调、电视、沙发、大床、抽水马桶、无线网络……屋内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与外表斑驳的老屋形成鲜明对比。沿河排列的老宅有十余栋,经改造修饰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民宿群,引得八方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余干县瑞洪镇东源村数百栋赣派传统民居虽已废弃,但却得到很好地保留,形态各异的马头墙给人一种明朗素雅和高低起伏的动态美感,整个村庄极具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王成前 摄
余干县瑞洪镇东源村数百栋赣派传统民居虽已废弃,但却得到很好地保留,形态各异的马头墙给人一种明朗素雅和高低起伏的动态美感,整个村庄极具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王成前 摄
余干县杨埠镇汤源村一处闲置的老房子“变身”耕读小屋,成为村民和游客休憩阅读的好去处,让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王成前 摄
余干县杨埠镇汤源村一处闲置的老房子“变身”耕读小屋,成为村民和游客休憩阅读的好去处,让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王成前 摄

  信江古称“余水”,是鄱阳湖五大支流之一。余干,以余水之干而得县名,因地处湖滨,发展不足,贫困人口较多,属国家级贫困县。为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余干县近年来因地制宜,以秀美乡村建设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为契机,顺势而为,精准发力,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做出特色、做出名声。信江河畔的小港村,就是一个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小港村依山傍水,交通区位优渥。以前该村留下几十栋破旧的砖木结构老宅,历经数十年风雨,成为本应拆除的危房。余干县黄金埠镇镇长李政告诉记者,为了让老房子有“新样子”,更有“新生命”,对于这些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老宅,当地进行了保护、修缮和利用,坚决不搞“一刀切”,做到差别化对待。

  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进入,历经两年时间,小港村耗资6000余万元,依托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出占地面积800亩,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旅、购”一站式服务的4A级森林公园。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六公里长的自行车道,两公里长的亲水景观栈道,让游客脚步慢下来;流水、湖风、拱桥、石径,让游客的心静下来;新鲜爽口的农家菜、甘甜清冽的山泉水,土木结构的农家老宅,让游客沉浸在记忆的乡愁里。

  除了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和民宿之外,酒吧、茶馆、KTV、书屋都已开业运营,茶馆内三五人坐在一起,细语交谈,静品香茗。

  身着一袭浅色旗袍的陈静忙碌着为客人斟茶,云鬓高挽,蛾眉淡妆,举止轻缓从容。“90后”的陈静家住县城,是一个“城里人”,谈及为什么她不留在城里,反而选择来到乡村工作,她回答称,因为小港村空气、环境、工作气氛比城里都要好,这里的未来发展前景她很看好。

  河畔杨柳轻舞,清风习习,四五条小船停泊在岸边,等待着客人登船。小港村支书胡达英向记者介绍,这几条小船由村里几户贫困户经营,收入归贫困户所有,预计今年该游乐项目的游客接待量达十余万人次。村民通过租住老宅、开设农家乐、出售农家特产,每年平均增收约五千元,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所取得的成效实实在在。

  顺江流而下约10公里,到达信江东岸的余干县杨埠镇汤源村。走进村庄,给游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掩映在翠林修竹下,一只只古朴的陶罐摆放在道旁,恰似一道道历史的年轮,沧桑中刻印着丰富的过往。

  “汤源村拆掉了一些废弃建筑,我们把这些旧物件从村民手中买下,将它们垒成彰显历史厚重感的人文景观,筑就城里人的‘梦里老家’。”杨埠镇镇长张乐说,汤源村保留下来的多栋老宅,它们载着乡愁,静默在时光中,停留在田园里,等待人们来寻觅。

  张乐表示,汤源村依托交通、生态优势,先后投入700余万元建设秀美乡村,同时大力发展百合、白莲、菌菇等种植扶贫产业,把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完美结合起来。以“乡韵古街、怀旧村落、氧吧驿站、养心民宿”为主题,该村已成功打造为3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常年吸引一拨拨游客前来体验怀旧之旅。

  村中古树参天、绿草成茵;村外山水相依、风景如画。外表古朴沧桑的农村老屋,“变身”内饰新潮时尚的乡村酒吧,迎来不少城里的年轻男女前来消费,寄托乡愁。在杨埠镇塔尾村,老房子、青石路、篱笆院、农艺馆、青砖地、木板墙、竹斗笠、油纸伞,触目所及,都是时光印记。

  “没想到破旧的老房子现在变得这么漂亮了,而且每年可以得到6000元租金。”塔尾村村民吴浩臣说,现在村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景区,村民们在家门口售卖零食、特产,每户轻轻松松年收入上万元。

  在余干县乌泥镇乌泥村,耸入云天的“状元树”下,部分老屋旧宅得以完整保留。为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当地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复古、修缮,着力构建原生态古村落,并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形成以廉政文化、励志文化为人文底蕴,生态观光和农耕体验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

  距离鄱阳湖岸两公里之遥的瑞洪镇东源村,留存300余栋成片的危旧老宅。瑞洪镇镇长程淳告诉记者,村庄邻近鄱阳湖,水系发达,生态环境极佳,渔猎文化源远流长。这片深藏湖区的赣派民宅大多废弃,但当地政府并没有一拆了事,而是正在积极寻找客商合作开发,依托这片老宅群的历史价值和当地的渔猎习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留下老宅,盘活资源,振兴乡村,留住乡愁。在余干全县各地,越来越多有保留价值或修缮意义的危旧老宅,焕发新生,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屋”。余干县委书记胡伟表示,近年来,余干县对于危旧老房子,特别注重“拆”和“保”的关系,在做到拆出安全、拆出空间的同时,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实现更好保护”的新路径。(完)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