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问“张小平离职事件”

2018年09月28日 15:10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四问“张小平离职事件”
  张小平是谁,他离职真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钱报记者找到了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半夜发说明: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地位和作用

  张小平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年初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离职,半年后的今天却引起轩然大波。

  27日上午,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称,该所基层研究人员张小平离职加入民营火箭企业,对该所目前的发动机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一个基层科研人员竟成了整个研发的灵魂人物,其离职导致了后续发动机研制出现“深层次的技术难题”,职务和影响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生疑。在网上,更有不少人将问题归结于国企低效的晋升机制。

  昨晚,钱江晚报记者辗转联系上张小平,他表示暂时不便接受采访。

  此事的前因后果,是否真如网文所说,钱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问:一起离职事件为何这么火

  昨日,《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公号文章,使“曲高和寡”的航天动力专业,突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援引一份加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其中写道:张小平离职前系该所研究员,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四种国家重大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并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

  这份落款时间为9月17日的文件,还将张小平比喻为两型发动机研制的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张小平的离职,目前某型号发动机在今年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其后续结果将直接影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影响载人登月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文章最后将张小平的离职原因归结为年薪12万元——过低的薪资水平,和遭遇瓶颈的晋升渠道。

  较低的职务层级和情况汇报中不可替代性的强烈对比,以及同意离职后又要追回的巨大反差,让张小平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彻底火了。

  不过钱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早在一周前,网文所附文件已在网上流出,并在航天圈内流传。最早的一篇,发布于9月21日下午,作者是一位名叫“米迦勒”的网友。他声称,张小平的情况属于职称和职务严重不等。“现在人人都是副主任,基本占到了研制人员队伍的70%以上甚至更多”。他表示类似张小平这样的科研人员,评上研究员后如果不能进入行政管理口,“一辈子就是在副主任级别上拿着低待遇,因为技术被淘汰而淘汰。”

  二问:张小平究竟是谁

  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张小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查询中国知网,在一篇张小平的论文的作者介绍中写道,张小平出生于1970年,现年48岁,其研究领域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

  钱报记者翻阅其多篇论文发现,最迟在2001年,张小平就已进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进行工作。而在十年前,他已成为高级工程师。昨日,据澎湃报道,张小平的前同事称,张小平评上研究员这一职称已有多年,在原单位也是相当高水平的研究员,“是个专家型人才,不仅发表了论文,也有很多著作。”

  据了解,在离职前,张小平一直在原单位从事低温发动机相关研制工作,主要侧重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等方面。至于其年薪,知情人士表示绝不止12万元。

  钱报记者在湖州日报相关报道中看到,今年三月离职后,早在4月4日,张小平就已作为蓝箭公司企业代表,在湖州办理相关企业建设手续。目前,张小平已在蓝箭企业内任职。

  昨晚,钱江晚报记者通过中间人,与张小平取得了联系,他表示不便接受采访,相关情况以公司发布为准。

  三问:张小平真有那么厉害吗

  张小平真有网文说的那么厉害吗?

  昨晚11点半,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官网发布《关于张小平离职事件的情况说明》。其中表示:张小平1994年入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2018年3月,张小平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2018年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我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钱报记者从张小平入职的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张小平目前已入职,主要在西安工作,网上流传张小平跳槽蓝箭航天后年薪从12万涨到百万,不属实。

  “其实不能用挖这个词。我们也是国家航天事业的一分子,是一个补充。”对于张小平跳到蓝箭航天后的工作,昨天蓝箭航天CEO张昌武没有正面回应,他表示其实中国航天已经有足够多的积累,不会因一两个人就影响大的节奏。

  公司高级工程师袁宇表示,其实来蓝箭航天,个人待遇并没有提高多少,其实就只想把航天这个事情搞好。“从来不干预工程师的想法,只要大家把创造力和执行力聚合起来,一起做出一个产品,脚踏实地往前走。”他比较认同蓝箭的氛围。

  四问:商业航天企业为何频繁抢人

  针对此事,钱报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同样跳出体制的航天从业人员。目前任职于国内某民营卫星企业的刘先生说,几天前他就看到圈子里有在传这事。文章有夸大之处,刘先生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他是什么职务,中国航天科技发展了60多年,绝不会因为一两个人就停下来。”他说,如果张小平确属核心人物,那他根本不可能这样轻易离职,“更别说6个月后才曝光”。不过,刘先生表示,现在航天科研人员从科研院所流向民营航天企业的趋势愈发明显。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鼓励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企业的老板不少也都是体制内跳出去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想“上天”,科研人员也希望有更好的待遇和机会,当然一拍即合。

  刘先生说,在他周边,就不断有人跳出体制,但其实钱并不是他们跳槽的主因,“要是为了钱,我早转行干金融了。”他说,在民营企业里受限制更少,利用平台资源可以参与更多的项目研发,“更容易出成果,成就感更多。”

俞任飞 张云山

俞任飞 张云山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