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徽齐云山最后一位女挑山工转行:继续为游客服务

2018年10月19日 13: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安徽齐云山最后一位女挑山工转行:继续为游客服务
    齐云山最后一位女挑山工汪美红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经营起一个“茶馆”。 刘浩 摄

  (奋斗者风采)安徽齐云山最后一位女挑山工转行:继续为游客服务

  中新网安徽休宁10月19日电 (刘浩)曾挑山20年、抚养2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获评“心动安徽·最美人物”,安徽齐云山最后一位女挑山工汪美红如今卸下了肩上的重担,转行做起了“茶馆”生意,继续为齐云山游客服务。

  1994年,汪美红丈夫在一次捕鱼时不慎落水而亡,那一年,她的大儿子4岁,一对双胞胎不到2岁。为了撑起家庭,她选择了挑山工的差事。

  据汪美红回忆,第一年挑担子,最苦。“倒不是自己受不住累,是挂念孩子。”汪美红一天挑两次,一次3个小时,她挑担时,就把3个孩子拴在桌子腿上。“每次上山,耳边总是幻听到孩子的哭声。”刚开始挑担子,汪美红不会用巧劲,160斤重的货物压在肩上,攀登3000多个石阶。“卸扁担时发现,肩膀上的皮肉被粘掉一块。”这样的生活,汪美红坚持了20年。2011年,两个孩子考入重点大学,汪美红正能量的事迹引起社会关注,同年被评为“心动安徽·最美人物”,之后其故事还被改编成沪剧《挑山女人》。

游客在汪美红“茶馆”购买雪糕。 刘浩 摄
游客在汪美红“茶馆”购买雪糕。 刘浩 摄

  时隔数年,汪美红年过半百,但生活得到好转,两个读大学的孩子已参加工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在齐云山风景区经营起一个“茶馆”。近日,记者来到汪美红的“茶馆”和家中了解近况,发现她仍在续写着奋斗者的故事。

  汪美红的茶馆在齐云山一天门景点附近,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木房子,门口悬挂着“挑山女茶馆”的招牌,格外醒目。馆内三张方桌,数把椅子。见到记者来访,她忙起身招呼。“这些年我跟记者打交道多。”她指着四壁上以前接受媒体采访的照片说道。说是茶馆,馄饨、泡面、雪糕等她也经营。当记者将目光聚焦在冰箱、液化气罐、煤球炉上时,她笑着说:“这些都是我肩挑上来的。”她家住山脚,店在山上,每天早上8点挑些货物上山,晚上5点多再下去。在她看来,这与当年的挑山工生活相比“轻松多了”。

  汪美红的家在齐云山脚下,横江河旁边,是一座白墙灰瓦的2层小楼,3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偌大的屋子显得有些空荡。客厅一个坚实的旧方桌,是当年拴孩子的。“一直留着,苦日子不能忘,好日子还在前面。”说这话时,她脸上透着朴实的笑。屋里堆放着饮料、矿泉水等货物,这是她要挑到山上茶馆的。“幸福生活还要继续奋斗。”她指着屋后的院房说,这些都是近些年修造的。“20年的挑山工岁月告诉我,好日子要一步一步走。”

游客看到“茶馆”墙上的照片好奇地打听汪美红的故事。 刘浩 摄
游客看到“茶馆”墙上的照片好奇地打听汪美红的故事。 刘浩 摄

  当记者问到为何还继续在山上工作时,汪美红说,在齐云山挑担的20年里,受过山上游客和社会太多帮助,这些恩情就像齐云山一样厚重。她说,虽然身体不如往日硬朗,不能负重担挑运,但还想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是贴补家用,二是继续为齐云山游客服务。

  那日在山上采访汪美红时值重阳,来山祈福的游客多,汪美红的“茶馆”生意颇受欢迎。游客来到她的“茶馆”除了歇脚,更多的是听她讲述励志的故事。如今汪美红的“挑山女茶馆”也成了齐云山风景区一个人文景点,吸引着许多慕名的游客造访。(完)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