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代人都苦不堪言!中国家长的焦虑都由何而来?

2018年11月26日 14: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这个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考试范围,比考试范围更宽广的是看到娃成绩时家长的胸怀”……

  相信最近不少家长是靠这条“鸡汤”才能“坦然归家”,孩子也因这条“鸡汤”才能“安然度日”。

  期中考试刚过,很多家长不淡定了,尤其是刚刚完成“升级模式”的各学段起始年级孩子的家长,更是忧心忡忡。

  只要身为家长似乎就会担心:孩子是否身体健康、是否品行端正、是否会被欺负,而孩子升入更高一个学段,家长的担心又增加了:孩子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新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学习能否跟得上……

  期中考试前家长似乎还有耐心,谁没有适应期?期中考试似乎成了一道分界线,考试成绩不仅标志着孩子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也反映着孩子对新学校、新学习、新生活的适应程度。家长可以忍受孩子成绩的暂时落后,但是不能忍受孩子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因为不适应就意味着还没有进入状态,没有进入状态就意味着还无法投入竞争和战斗。

  无法投入战斗如何能赢呢?

  有人说这是一个家长集体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你觉得一切太平实在是太天真了,只要多接触几位家长就能感到笑容背后的杀气。”陆颖是来自上海的七年级学生家长,现在正考察周边的国际学校,本以为上了一所不错的初中就能“喘口气”的她,发现惨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很多人都告诉我将来中考的局面就是‘一分一操场’,不拼怎么能行呢?”面对竞争和焦虑,陆颖试图躲避。不过,陆颖很快发现,有不少家长也像她那样正在“另辟蹊径”,“同路”的人多了,竞争紧随而来,“我的焦虑看来是放不下了。”陆颖说。

  中国家长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到底来自哪里?

  宣战与“肉搏” 升学是家长焦虑的集中爆发期

  “孩子小学6年,我虽然也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吐槽孩子太苦、家长太累,但是,那是一种随大溜,我自己内心还挺平静,但是孩子初中学校刚一确定,感觉很快就不一样了。”初一学生家长林琳说。

  林琳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小学时期成绩一直不错,是班干部。小升初,女儿顺利进入当地一所名校。

  不久,林琳明显感到周围的气氛变了。“过去一起玩的孩子突然不见了”,林琳发现,其实那些同学仍然约着玩儿,只是不叫自己女儿了,跟女儿同等“待遇”的还有另外几个上了“好”学校的孩子。

  “这时候真刀真枪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你的孩子上了好学校,就成了别人的靶子。”有朋友这样告诉林琳。

  林琳起初还不太相信,但是一次“散伙饭”让林琳有了深切的体会。

  六年级暑假即将结束时,林琳孩子小学所在班级组织了一次聚会,庆祝告别童年进入中学。聚会大约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家长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大声对林琳说:“×××妈妈我敬你一杯,从今起咱们重新来过,3年之后再见。”

  顿时,饭桌上安静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这位家长正替自己的孩子向我女儿宣战呢,考入女儿学校的高中成为了他们的3年奋斗目标。”林琳说,她感到一场“肉搏”马上就要开始了。

  如果仔细分析,家长们的焦虑也有波峰和低谷,而孩子升入更高学段的转折点往往是家长焦虑的爆发期。

  让人惊恐的“前辈秘笈” 首尾相连的传递链造成持续焦虑

  不少专家指出,升入更高学段时,不仅孩子需要适应,家长也要适应,这时候确实容易出现焦虑。

  按照这个解释,当孩子和家长适应之后,焦虑就会慢慢缓解。

  但事实是,适应期过后,又有不少家长很快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总有家长找老师理论,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时候学习成绩那么好,到了中学就一落千丈,是不是老师教得有问题?”数学老师顾霞说,“家长的焦虑一般会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其实家长应明白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变化,不仅是课程更多了更难了,变化更大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确实,更难的学业引来了家长更深的焦虑。而家长们缓解这种焦虑的最直接途径便是上课外班。

  “我的同学基本都上课外班。”12岁的初一学生张书恒说,他每个周末都有一整天在一个著名的培训机构度过,“培训班里最能找到熟人,我在这里碰到过同校的同学,碰到过小学同学,还碰到过小学同学现在的中学同学,还有现在中学同学的小学同学。”

  张书恒这个绕口令似的关系网形象地再现了很多大中城市孩子的周末生活,而沿着这张细细密密的网,家长的压力在慢慢释放着,但同时,也在聚集着新的焦虑。

  “在课外班跟初三家长聊天,我才知道真正的学霸都不在课外班上课,他们自己攒(cuán)班。”张书恒的妈妈李放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学校的进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据说,几个“攒班”的初三孩子都已经跟学校“签约”了(学校跟家长达成协议中考之后仍然升入本校)。

  接收到来自“前辈”的成功“秘笈”,有几个家长不兴奋?又有几个家长能不慌了神:原来自己正在走的路并不对。

  李放马上开始联络身边熟识的孩子家长着手攒班,接下来李放要考虑的是攒几个班、跟谁攒班、攒班的钱够不够……

  新一轮的焦虑开始了。

  这一辈家长与“前辈”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们绝不仅仅生活在一个维度里,他们生活在各种“群”里,因此,任何消息都会飞速地传递:初三孩子家长的经验和教训能够迅速传递给初一孩子家长,初一孩子家长的经验也很快传递给了小学六年级孩子家长,六年级孩子家长的经验继续快速向下传递,经验传递的同时,焦虑也在聚集,这样,家长们的“信息流”畅通之后,焦虑也“首尾相连”地形成了闭合链条,家长们只要迈入这个闭合的链条,就很难挣脱。

  孩子苦不堪言形成两代对立 焦虑由此成了死循环

  “小棋子”姓齐,熟人总是称爸爸老齐为“棋盘”,称她为小棋子。

  上周“小棋子”结束了期中考试,老齐去给女儿开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刚坐到座位上,老齐便看到女儿给自己写的小条:家长会马上开始,您一定做好心理准备……

  “看着女儿点出的一串省略号,我突然意识到了她内心的紧张与恐惧。”老齐说。

  上了“跑道”的家长,身后站着苦不堪言、战战兢兢的孩子。

  常有媒体报道,不少中小学生作业写到夜里12点,这里有多少是爸妈布置的?又有多少来自课外班?

  林琳被别的家长挑战之后,便开始拼命“武装”自己的女儿,为了提升学习的效率,她给女儿报的辅导课都是“一对一”,每周一、四、五、日各有一次,一次两个小时。为了应付学校和“一对一”的作业,开学两个多月,林琳女儿几乎每天睡觉时间都在夜里12点之后。

  终于,女儿爆发了。“期中考试结束那天起,她每天放学就锁在自己的房间里,只玩游戏,其他什么也不做,然后第二天早晨上学去,回家来后继续。”林琳说,而且女儿拒绝跟自己交流,只要交流就是大吵一架。

  女儿的情况让林琳近乎崩溃,她担心女儿由此厌学,担心女儿游戏成瘾,担心情绪反反复复影响女儿的身体,担心这些天的放纵使得女儿的学习落下更多……

  一旦孩子出现了抗争,家长们的焦虑则更进一步,似乎进入了一种死循环,怎么逃也逃不掉。

  其实,家长焦虑的症结也不是找不到,正如特级教师李镇西不久前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8年年会上对教师所说的那样: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所有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学校的重要教育任务是培养人,不单单是培养人才。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长,当所有家长都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首先培养为一个将来的丈夫、妻子、母亲、父亲时,也许就能放松下来吧。

  不过,“说起来”和“做起来”之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编辑:姜雨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