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轨道“B超医生”的春运:为钢轨问诊守护列车运行安全

2019年02月02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轨道“B超医生”的春运:为钢轨问诊守护列车运行安全
    图为宁波工务段区域。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2月2日电(记者 林波)“滴,滴滴……”2月2日,天微亮,一声声警示声在钢轨上弥漫着,余增庆一边用双手推着探伤仪,一边观测着显示屏上的波形成像。

  1987年出生的余增庆来自广西,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的探伤工,至今工作已有10年的时间。

  “探伤工作需要在天窗时间进行。”余增庆解释道,所谓天窗是指利用列车不开行间隔进行铁路检修作业,“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有时在凌晨,有时在早上,也有时在晚上。”

图为作业区域覆盖着一层白霜。 林波 摄
图为作业区域覆盖着一层白霜。 林波 摄

  “也有人把我们叫做轨道‘B超医生’。”余增庆笑着说道,探伤仪就好比医院的B超仪器,“与医院不同的是,我们的‘B超仪’是检测钢轨的。”

  记者注意到余增庆使用的钢轨探伤仪约有一米的高度,底下安装了滑轮,接触轨道部分则安装了8个探头。

  据余增庆介绍,由于钢轨的一些裂纹肉眼无法发现,只能通过探头来监测,钢轨的实际情况则可通过探伤仪声波方式成像,“宁波工务段所有的轨道都要进行探伤,就好比汽车定期保养一样,但不同的是,轨道如果发现问题需立即报告进行检修,刻不容缓。”

图为分析波形成像。 林波 摄
图为分析波形成像。 林波 摄

  余增庆指了指轨道的钢轨接头和分叉处,解释道这两处是探伤的重点部位,“以分叉处为例,因为列车要在这里进行分道,所以该点的冲击力比其它轨道要大,是容易受伤的部位。”

  记者了解到,对于钢轨而言,哪怕是一毫米的小裂缝都不允许存在,必须保持钢轨的完整和光滑。

  相较于往年的春运,这个春运不仅仅有点冷,且列车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范围又很广,这给轨道探伤工作带来了诸多压力。

图为探伤工作业。 林波 摄
图为探伤工作业。 林波 摄

  而在春运这样一个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时期,如何保障列车运行轨道的安全?

  宁波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的探伤工官亚峰的回答是:要有一颗责任心。在他看来,探伤工最难的就在于波形成像分析,“只有看懂了波形成像图才能正确判断钢轨的状态。”

  “探伤工的辛苦,很难用言语来表述。”官亚峰如是说道。

图为探伤仪。 林波 摄
图为探伤仪。 林波 摄

  在这份工作中,夜间作业是“家常便饭”,以高铁班列为例,其天窗往往在夜间一两点,而此时,探伤工就必须进行探伤检查。

  官亚峰的队友栗志军指了指自己腿上的护膝,自我调侃道,“年纪大了,凌晨冷风扛不住,只好买条护膝保暖了。”

  事实上,探伤工只是宁波工务段的一种工种。

  “我们车间有86人,负责5个工区,辖区内里程上下行共计约2000公里左右。”宁波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主任安全员孙铁城告诉记者,自2009年开始,车间的职工主要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力,“朝气、年轻并富有干劲。”

  谈及当下,孙铁成直言,随着高铁列车班次的增多,留给探伤工工作的天窗时间越来越少,“钢轨经过如此多列车的碾压,探伤工作则更为重要,我们势必护卫铁路安全。”

图为轨道分叉处。 林波 摄
图为轨道分叉处。 林波 摄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份广为人知的工作,同时也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列车通行班列不断增加,为使列车能安全行驶于各个轨道之间,探伤工们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当别人已经踏上归家路途的时候,如余增庆这样的铁路人还坚守在一线。

  远离喧闹的铁路轨道上,依稀听到探伤仪发出的“滴滴”警示声。记者回眸伫立在岗位上的探伤工们,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守护着这片轨道、这片安全,让人不禁心生佩服。(完)

【编辑:周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