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百年“哈达镇”:茶马古道藏汉情

2019年02月02日 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探访百年“哈达镇”:在创新中传承传统民族技艺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见闻)探访百年“哈达镇”:茶马古道藏汉情

  中新社四川邛崃2月2日电 题:探访百年“哈达镇”:茶马古道藏汉情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五十余台大型织机轰鸣运转,机器上方是高悬三四米的彩色丝线,工人合力抬着印有吉祥八宝图案的哈达半成品穿梭于织机之间……藏历新年即将到来,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冉义镇的雪域民族工艺厂迎来一年最繁忙的时候。

学生敬献哈达。巴海涛 摄
学生敬献哈达。巴海涛 摄

  哈达是藏区最普通的见面礼品,藏历新年、婚丧嫁娶、拜会尊长、朝圣拜佛都要使用。位于川藏“茶马古道”东端的冉义镇从19世纪初开始生产哈达,产品不仅在中国藏区热销,还远销美国、瑞士、尼泊尔、缅甸等国家。“哈达镇”美名由此广为流传。

  走进冉义镇,随处可见悬挂于房顶、树梢的五色经幡。“2019年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是同一天,订单多到做不完。”雪域民族工艺厂厂长植学文指着正在装车的化纤哈达说道。

  “藏族同胞在藏历新年走人户、拜年时会在物品上系上化纤哈达,这也是藏区最便宜的哈达。”植学文说,从2004年开始,化纤哈达他就只卖0.5元(人民币,下同)一根,由于人工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其成本有时会超过售价。

  最近雪域民族工艺厂昼夜赶工,一天最多能制作30000条哈达。尽管如此,植学文仍拿出两个织机只生产“可能会赔本”的化纤哈达。“哈达是吉祥节庆用品,也是200多年来联系藏区和冉义镇的纽带。不能让使用哈达成为藏族同胞的负担。”植学文说。

  随着时代发展,哈达的用料、工艺、包装等与时俱进。以前蚕丝哈达、化纤哈达占主流,而现在保暖的羊毛哈达、凉爽透气的冰丝哈达、复古贴肤的绢丝哈达逐渐走俏。过去哈达多用编织袋简单包装,买回家后还要用剪刀裁剪,而现在大部分哈达独立包装在精美礼盒内,不再需要二次加工。

  植学文读初中时曾帮家人制作过哈达,当时一条蚕丝哈达要经过抛丝、蒸煮等多道工序,花费近十天才能完成。“手工蚕丝哈达工艺流程复杂,费时长,现在仅有几个老师傅在坚持做。”谈及可能会失传的手工哈达,植学文十分遗憾。

  植学文的儿子植端从大学毕业后,学以致用,回到镇上专职设计哈达。相较于父亲对传统哈达制作工艺即将失传的担忧,植端更希望能设计出能符合藏区年轻人审美的哈达。

  “我经常和藏区年轻朋友讨论哈达流行趋势,年轻人更爱用新颖的多层哈达。”植端说,为了设计制作工艺复杂的多层哈达,他曾两次前往浙江大学请教专家。2019年藏历新年后,他还将到西藏了解对哈达的新需求。

  据统计,冉义镇2018年共生产哈达2620万条。除了哈达,冉义镇还生产龙达、氆氇、腰带等二十多种民族用品。当地多家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同样面临着从家庭式作坊、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延续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企业的转变。

  冉义镇新民民族用品厂主要生产转经筒内的佛经。由于每个寺庙的佛经各有不同,该厂厂长朱宋良一年有大半时间需要深入藏区寺庙“取经”,再用现代化的机器将其批量生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藏区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爷爷挑着担子从邛崃出发去甘孜州州府康定卖哈达,路上来回要走一个月。”在朱宋良看来,刚开通的雅康高速是“茶马古道”的另一种延续,也是藏汉间的情谊之路。如今,他的佛经出厂后4个多小时就能运到康定,藏区的采购者也更方便来冉义镇考察。

  “近年来,冉义镇的民族用品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现代化生产是趋势,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工艺也不能丢。”冉义镇镇长陈利君介绍,未来该镇会打造民族用品特色村落,保护传承生产民族用品的传统技艺。(完)

【编辑:潘力维】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