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渔民:生活变好“哩哩美”越唱越美

2019年02月25日 17:19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号 参与互动 

  

  当你在品尝海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

  它们是怎样从大海来到你的餐桌上的?

  

  刚刚上岸的海鲜吸引不少人收购。骆云飞 摄

  渔民这一朴素的群体

  长期耕作于海上

  连接起了美食的两端

  黄照和:耕海50载见证渔业变迁

  

  刚刚上岸的海鲜等待收购。骆云飞 摄

  海南这个夏天来的格外早,正月十五过完年,海南临高的新盈国家级中心渔港热闹起来。

  

  新盈国家级中心渔港停泊的船只。骆云飞 摄

  新的一个捕鱼季即将开始,大小船只抓紧准备。

  新盈镇头咀村委会头咀村的黄照和不时到渔港转转,虽年已古稀,但他心系大海。

  

  今年70岁的老渔民黄照和坐在自己门口休息。骆云飞 摄

  黄照和,生于1949年9月26日,今年整整70岁。

  临高县有句俗话——临高海边都是捕鱼人,哪里有港口,哪里就有临高渔民。

  12岁成孤儿 更改年龄出远海

  黄照和12岁就和大海打起交道,不过那时他是被逼无奈。

  

  临高渔民。骆云飞 摄

  自古行船半条命,渔船在海上随风漂荡,命途多舛,渔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12岁时那年,黄照和父母出海遇到台风,再也没有回来。

  他成为了孤儿,和92岁的祖母相依为命。黄照和不得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那时是在生产队时期,黄照和的出海请求没有被领导批准,理由就是他太小了,什么都不能做。

  不能没有生活来源,黄照和悄悄更改了年纪,央求生产队同意自己出海。终于被允许上船为渔民做饭,黄照和的渔民生活就这样开始。

  木帆船时代 跑遍海南沿海

  他回忆说,木帆船时代的渔民生产生活很是艰辛。

  船是40吨的木帆船,没有机械动力,没有仪器,渔民也看不到天气预报,全凭经验航行。

  

  黄照和向小新介绍闯海变迁。骆云飞 摄

  15岁那年,黄照和终于成了一名渔工,远赴南海作业,负责船上的拉网。

  那时的渔民出海,全靠经验,看水流、看天象,能用的经验都会用上。

  黄照和说,当地说法叫看“水季”,“水季”好了很快就能鱼获满仓,“水季”空船而归也是有可能。

  令黄照和感慨的是,那时候的捕上来的鱼个头大,种类多。

  黄照和说,“做海”几十年,他把海南跑了个遍,还经常去广东的沿海港口。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家干劲十足,在海上虽然也不时遇到大风大浪,但都坚持了下来。

  但黄照和说,他心里仍有惦记,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祖母。

  当时不仅船只差,港口条件也不好,黄照和回忆,港口水位低、设施差,渔船到港后要运走,多放一会儿鱼就会烂掉。

  从木帆船到大铁船

  改革开放之后,帆船时代一去不返,黄照和也造了属于自己的一艘小船。

  

  图为渔船停靠在渔港。骆云飞 摄

  黄照和说,临高渔民走南闯北,头脑活络,凭着吃苦耐劳的尽头,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从12岁出海一直到60多岁,直到干不动了,才离开大海。

  回想起50年的渔业变化,黄照和非常感慨。

  

  渔船在大海中航行。骆云飞 摄

  从在木帆船上烧饭,到如今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钢质渔船,最大的一艘有26米长、6米宽,儿子做船长,雇了5、6个工人。

  从出海凭运气看天,到满船的仪表盘;从出海几十天的无法联系,到现在的通讯顺畅;从破旧的港口,到如今的现代化渔港,冷库、制冰厂、加油站等设施齐备;海产品从极易腐烂变质,坐上飞机、汽车,卖到北京上海,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黄照和说,渔民的出海更安全,生产更有底气,日子更美好。

  王琼梅:日子越过越好 “哩哩美”越唱越美

  新盈是临高渔歌“哩哩美”的发源地之一,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现编现唱的民歌。

  

  70岁老人王琼梅。骆云飞 摄

  新盈渔港周边村,几乎人人都会唱“哩哩美”,王琼梅也是其中之一。

  王琼梅,生于1949年10月21日,今年也已70岁。

  从生产队到个人

  王琼梅是在1966年嫁到头咀村,在她的印象中,渔港停满了木帆船。

  她回忆说,当时是生产队时代,大家劳动劲头很足,但由于体制原因,渔业产量不高。

  

  男人负责出海打渔,女人们负责岸上的工作。图为海南渔婆在码头忙碌。骆云飞 摄

  当时,男人跟随大渔船出海,妇女则在近海捡拾贝类或修补渔网。

  由于那个时候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唱“哩哩美”就是渔民主要的娱乐活动。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渔民的生产方式从集体走向了个人。

  

  男人负责出海打渔,女人们负责岸上的工作。图为海南渔婆在码头忙碌。骆云飞 摄

  王琼梅说,她和丈夫向亲戚朋友借钱造了一艘小木桨渔船,两个人划桨在近海捕捞。

  王琼梅说,那几年她要拉扯几个孩子,所以生活比较艰辛。出海多年,才慢慢把钱还完。

  生活有起色“哩哩美”做情歌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王琼梅家的生活好了起来。家中换了艘更大的渔船,出海捕的鱼刚靠岸就有人收购。

  王琼梅记得,那时村中的音响电视等家电不多,也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哩哩美”就成为婚丧嫁娶最受欢迎的活动,人们发自内心歌唱新的生活。

  

  渔歌“哩哩美”表演。临高县委宣传部 提供

  那个时候,渔家男女老少都爱唱“哩哩美”,不论是汉子们在大海撒网捕鱼,还是渔婆们在海边补织渔网,常常哼一段“哩哩美”

  “人们的心情舒畅,每晚都有年轻人在对唱‘哩哩美’。”

  生活越来越好攒钱盖起新房

  她回忆,从第一艘小木船开始,她家在30年间更新了两次渔船,好的政策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王琼梅家现住在两层小楼中。骆云飞 摄

  王琼梅家现住在两层小楼中,虽然已入住20多年,但现在看上去也很气派。

  这座新房建于1994年,那个年代渔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盖新房。

  王琼梅的孩子也逐渐长大,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房子里添置了崭新的家用电器,她还记得当时的入宅仪式很是风光。

  渔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王琼梅家已不直接从事海上渔业生产,她的儿子在外地做水产品收购批发生意。

  

  临高新盈国家级中心渔港 骆云飞 摄

  她还会关心眼前的新盈港,会不时与其他村民聊一些关于渔业生产的话题。

  近年来,王琼梅也会听到渔业资源下降的新闻,担心后辈的生计。不过,国家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也让王琼梅放心。

  

  临高县以3133口的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年产值超10亿元。图为深水网箱中鱼类进食。 骆云飞 摄

  就在距离王琼梅家不远的海湾中,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基地坐落于此,饲养着数万斤金鲳鱼。

  近海渔业资源下降,人工网箱养殖正在补上这一缺口。

  头咀村不少村民都从捕捞转行网箱养殖,王琼梅先是吃惊于这种方式,继而非常看好。

  她说,曾经渔民历经千辛万苦出海捕捞,现在在家门口就赚钱过上好日子。

  王琼梅感慨老渔港发生的巨大变化,她说,渔民会把生活的变化写到歌词中,“哩哩美”也越唱越响。

  “渔歌唱得鱼满舱,金鳞银翅千万箩,哩啊哩哩美啊,哩啊哩哩美,雷嗳……”

  作者:王子谦

  图片:骆云飞

  

【编辑:张楷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