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临夏“农家女”扶贫车间挣工资:分享“上班”快乐

2019年03月25日 21: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临夏“农家女”扶贫车间挣工资:分享“上班”快乐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前岭村“农家女”谭芳凭借针线活技巧在当地扶贫车间务工。 罗东升 摄

  中新网兰州3月25日电 (马龙冯元鹏)初春时节,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吹麻滩镇一厂房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身着天蓝色工作服,正熟练地缝纫、裁剪……22岁的东乡族妇女谭芳双手翻飞,操作着缝纫机,汗珠顺着脸颊滴落下来。眨眼间,一个别致的伞面呈现眼前。

图为“农家女”谭芳检查伞面质量。 罗东升 摄
图为“农家女”谭芳检查伞面质量。 罗东升 摄

  “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谭芳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淹没在“哒哒哒”的缝纫机声音中。

  谭芳是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前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围着锅台转、洗衣扫地干家务、照顾老人孩子……这是她以前唯一的“工作”。“看着丈夫时常去新疆打工,心里也过意不去,也想外出打工,分担生活压力。”谭芳说,为了照顾家庭,这一想法仅存在于她脑海中。

在甘肃临夏州和政县吉美包袋扶贫工厂内,村民展示缝制成果。 冯元鹏 摄
在甘肃临夏州和政县吉美包袋扶贫工厂内,村民展示缝制成果。 冯元鹏 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的生活让原本活泼开朗的谭芳沉默寡言。每天吃过午饭后,她便抱着孩子独自坐在家门口的土坎上,漫无目地的看着远处的大山。

  2018年,总投资890万元的厦门市特利强雨具厂扶贫车间在吹麻滩镇落户。按照“政府帮扶、企业搭台、贫困户参与”的原则,采取“扶贫工厂+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运行,吸纳留守村庄的“农家女”参与其中,谭芳也报名参加了培训。

  第一次踏进扶贫车间,宽敞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忙碌的女工……眼前的一切让谭芳既好奇,又新鲜,同时,心里也产生了一丝胆怯。谭芳解释说,她没文化也没技术,生怕工厂拒绝“千里之外”。

  事实证明,谭芳的顾虑是多余的,本身拥有一手“针线活”技术的她很快便掌握了制伞技能,从一名学员变成了熟练工。她还和工友们成为了好姐妹,车间里时常传出她爽朗的笑声。

  一个月后,当谭芳领到第一笔工资2200元时,喜极而泣,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颤抖的双手数了一遍又一遍。下班后,她来到商场,为一家老小每人购买一身新衣服,分享“上班”的快乐。

  扶贫车间建村口,每天按时上下班,月月都有稳定收入……面对这份新工作,受益人不仅仅是谭芳。在甘肃临夏州和政县吉美包袋扶贫工厂,昔日农家女变成了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记录着发展的步伐。

  此时,作为和政县买家集镇两关集村“因病致贫”的典型王巧翠端坐于缝纫机前,紧张有序地工作着。

  “完全没有想到,针线活还能挣钱。”王巧翠告诉记者,她的“针线”手艺都是为家人缝缝补补练习而来,得益于此,来到工厂不到两天的她便能独立完成产品。

  因超常人的学习速度而被誉为“优秀学生”的王巧翠表示,在工厂工作,不仅能打发无聊时间,还能兼顾老人和孩子起居,最主要还有固定收入,“我很满足,家里情况也在慢慢变好”。

  随着技术越发娴熟,王巧翠跟工友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她对未来的生活又有了新规划,“前期积累技术和资金,时机成熟后,在县城开一个裁缝铺,自己当老板,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发展“扶贫车间”是临夏州解决贫困村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增加务工收入、提高家庭地位、转变思想观念,实现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的有效举措。

  目前,临夏州已建成扶贫车间123家,占甘肃扶贫车间总数量的五分之一,带动就业6641人,每人增加月收入2500元左右。(完)

【编辑:白嘉懿】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