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崇明生态岛为长江大保护“点睛”

2019年03月27日 15:05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6.3%,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33.4%
  崇明生态岛为长江大保护“点睛”

  ■崇明向化镇的垃圾分类收集员奔忙在乡村道路上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春暖花开,6300多公里的长江经济带处处好风光,崇明更是其中一朵“风景这边独好”的“鲜花”。去年,崇明新建2.74万亩生态廊道、1805亩公益林和996亩规模化标准化经济果林。各乡镇按照“一镇一品”要求,于镇区主干道两旁带状栽植了玉兰、樱花、合欢、海棠、梅花、桂花等木本花卉。近日,三星镇海棠花溪、竖新镇玉兰公园、中兴镇樱花大道竞相争艳,崇明全域处处可见花溪、花径、花村、花宅……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首席记者 范洁

  春和景明,生机盎然。崇明东滩,潮水退去,7只黑脸琵鹭在滩涂上悠闲觅食。这种全球仅存不足4000只的珍稀水鸟,在崇明度过一整个冬天后,将于4月开启北迁之旅。

  崇明,是长江“门户”、长三角“前厅”,也是长江的“过滤器”、长江经济带生态发展的“晴雨表”。去年,崇明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3%,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3.4%……

  作为全国首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崇明正围绕打造世界级生态岛,实施“+生态”“生态+”战略,为长江大保护画上“点睛”之笔。

  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陈家镇花漂村,一个掩映在花丛树影之间的绿色集装箱,竟是座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站占地仅10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0吨/天,能够满足附近100多户农家的需求。

  “你看,进水还是泥污浑浊,出水变得清亮透明,水质达到了‘一级A’的排放标准。”花漂村党支部书记张锴敏透露,处理站的奥秘在于集装箱内部的生物膜技术,通过生物除臭、吸附除磷等工序,污染物被有效去除了。“污水处理站建在家门口,村民一开始确实有顾虑,后来发现闻不到异味,听不见噪音,家门口河道却变清了,周围环境优美了,大家心情也就舒畅了。”

  崇明三岛,流淌着16000多条河流,居民傍水而居。污水直排入河的传统,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长江水源造成污染。2009年至2016年,崇明23.2万户农户中,4万户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2016年12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崇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100%。

  “2017年起提标增速,在全市率先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从‘二级’提升至‘一级A’。”崇明区水务局副局长许晓东介绍说,全区实行“建养一体”,对项目设计、施工、养护一体化招投标,解决以往各自为政、边界不清、追责困难等问题;采用“一镇一标”,以乡镇为单位对分散项目集中打包,区域化、规模化整体推进;加强“一线监管”,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自动集成、设施在线监控、水质实时监测。

  至去年底,崇明建设完成19.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前2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早在2011年,崇明就在城镇地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2016年起在横沙乡全域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并逐渐全区域覆盖,建立城乡一体的整体推进网络。

  “剩菜、果皮,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大骨头属于干垃圾”……崇明横沙乡公平村,垃圾分类收集员季美玲一边检查村民分拣情况,一边扫描绿色账户积分,还不忘普及垃圾分类的“小窍门”。针对农村特点,化繁为简将分类标准具象化,村民在家中先按照“会腐烂”“不会腐烂”干湿分类,垃圾收集员再根据“能卖钱”“不能卖钱”对干垃圾二次分拣,将湿垃圾运至处理站。

  农村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城镇则实行“撤桶计划”和“定时定点”,探索“不过夜、不出小区”的封环处置。在陈家镇裕安社区,湿垃圾处理站就建在小区里,通过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工艺流程,湿垃圾变身为有机肥。去年9月投入运行后,500户居民每天产生的200公斤湿垃圾,全部在小区就地消化。

  “崇明是世界级生态岛,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必须更高,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和创新。”崇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副所长陆瑾举例,将鼓励居民把湿垃圾细分为“餐前生垃圾”“餐后熟垃圾”,“餐后熟垃圾”纳入餐厨垃圾收集系统;探索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和“撤桶”,引导村民在一定服务半径内到规定地点集中投放;改变居住小区早上收运垃圾的传统做法,推广夜间运送模式,实现“湿垃圾不过夜”。

  农药减量全程可追溯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长江经济带“实施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

  崇明是农业大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早有探索:崇明北湖公司通过使用有机肥、少量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等方式生产有机大米;春润合作社探索“稻虾”“稻鳖”种养结合新模式,在低密度稻田中引入小龙虾和甲鱼,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互利的生态系统,不施农药,化肥减量50%以上,稻秸秆100%还田。

  去年,崇明开启“两无化”模式,在全区水稻规模种植基地中,遴选了1万余亩优质水稻田,种植过程中不用化学肥料、不施化学农药。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党委副书记宋汉忠解释,崇明结合世界级生态岛特有的水质、土壤等生态优势,精选适宜本地的优质种源,采用国际先进的种植及管理方式,严格监控种植及加工环节,打造“两无化”特色品牌。“今年,崇明将进一步优化‘两无化’水稻产销模式,试点种植‘两无化’林果和特色蔬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崇明还在全域范围执行最严苛的环保标准,对绿色投入品实行封闭式管控。搭建“1+16”农药供应网络和绿色农药销配平台,自动对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确保农药流向可控;利用绿色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平台,确保100%回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涵盖全区所有经营主体用药需求、实际用药量、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等信息的“农药大脑”,以大数据指导农药精准管控,实现绿色农药销配全程可追溯。

  海上花岛看风景独好

  春暖花开,6300多公里的长江、205万平方公里的长江经济带处处有风光,崇明更是其中一朵“风景这边独好”的“鲜花”。近日,三星镇海棠花溪、竖新镇玉兰公园、中兴镇樱花大道竞相争艳,崇明全域处处可见花溪、花径、花村、花宅,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去年4月9日,崇明成功申办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这一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去年,崇明新建2.74万亩生态廊道、1805亩公益林和996亩规模化标准化经济果林。各乡镇按照“一镇一品”要求,于镇区主干道两旁带状栽植了玉兰、樱花、合欢、海棠、梅花、桂花等木本花卉,与呈块状分散于全区境内的桃花、梨花构成了点面分布、条块结合、全年花盛的缤纷景象。

  同时,崇明发展花卉产业和生态产业。积极引进花卉龙头企业,推进国际花卉交易中心建设,打造花卉研发、生产和销售全产业链,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体系;推动生态旅游、医疗健康、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绿色金融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培养壮大生态产业集群。

  “上周,花博会进入800天倒计时,崇明发布8项建设目标、82个建设管理项目。”崇明花博会筹备组办公室负责人陈群介绍,花博园地区将建设成为崇明中部崛起的重要功能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花卉创艺博览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承载区、尊重自然启迪未来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助推崇明建成“海上花岛”,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

  协同合作共抓大保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环境整治离不开联防联控。2月28日,崇明与南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聚焦“规划协同、生态共治、设施互联、产业发展、三镇共建”等五方面,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崇明与南通均处于长江入海口,两地隔江相望、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通。”崇明区发改委副主任丁振新介绍,双方以深度规划对接为基础,以共守生态保护红线为前提,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以“东平-海永-启隆跨行政区域城镇圈”共建为重点,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做实区域合作机制。

  根据框架协议,崇明与南通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跨省界重要生态空间,加大长江口北支湿地、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

  两地将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打好区域水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做好长江母亲河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工作,共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湿地环境修复、咸水入侵防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确保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

  根据《上海崇明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实施方案》,崇明将围绕水、土、林、滩、气等生态领域,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方面形成示范效应,努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