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超级真菌”刷屏网络 专家回应:莫恐慌!

2019年04月12日 09:02 来源:中国之声 参与互动 

  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的“超级真菌”刷屏网络,专家回应:莫恐慌!

  中国之声报道:最近,网上一篇名为《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消息刷屏,其中提到,“致死率超60%、近50%感染者90天内死亡”引起了部分公众恐慌。这种真菌名为“耳念珠菌”,该真菌会导致病人“神秘感染”,并被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列为“紧急威胁”,近50%感染者在90天内身亡。

  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予以回应,被美国称为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在国内发生仍属个案,我国没有集中爆发的案例,并且这种真菌在我国的耐药情况并不严重。那么,到底什么是“超级真菌”?它对普通公众的健康威胁又有多大?

培养皿中的耳念珠菌菌株。图源:美国CDC官网

  别怕!我国18例有药可用,无集中爆发

  所谓的“超级真菌”,实际名为“耳念珠菌”。之所以被冠以这个称号,主要归因于以美国为主的地区所受到的临床威胁。自2016年以来,美国监测发现耳念珠菌在纽约、新泽西、芝加哥等地区发生率快速升高,并出现大量暴发案例。另外在美国发现的耳念珠菌,对临床常用的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等种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美国CDC发布的关于“超级真菌”的相关介绍

  但根据我国监测数据和已有病例报道,目前我国累计发现耳念珠菌感染18例,感染者多出现在医疗机构的重症监护室,并且没有集中爆发案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表示:

  “在美国发现这样耳念珠菌,他就对我们所说的这种真菌的药物大多数都变成耐药。变成耐药就面临着什么?就是没有药可用,所以他们很担心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他的医院里头,某些地方会有局部爆发流行的趋势,甚至在其他国家也发现了。但是我们中国怎么样,最近大家也知道有18例这样一个报道,这个报道我们从文献上看,它跟美国是不同的,它对我们现在的很多种类的抗菌药全敏感,我们有药可用。

  专家表示称中国地区的耳念珠菌为超级真菌并不准确

  耳念珠菌的致病性并未显著高于其他真菌。虽然美国疾控部门指出,美国近50%的耳念珠菌感染者在90天内死亡,但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于危重症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人群,总体死亡率在40%以上,患者死亡也不单纯是由于真菌感染导致,而是多因素形成的临床结局。

美国爆发“超级真菌”,已被列入“紧急威胁”名单

  “实际上,跟其它的真菌菌种的感染致死率的话没有特别明显差异,并不是说它的致死率就明显的高于其他的真菌病,或者其他的细菌感染。特别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里来流行的这样的真菌,耳念珠菌是全敏感。而且现在还没有接到耳念珠菌这样敏感的菌株引起了患者死亡的病例报告。

  在我国近10年间,覆盖230家医疗机构的侵袭性真菌病监测中,耳念珠菌的发生率低于1/20000。另外,我国耳念珠菌耐药情况并不严重。已报道的18例耳念珠菌,对除氟康唑外的所有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我国最早分离的耳念珠菌对所有抗真菌药物均敏感。徐英春表示,称中国地区的耳念珠菌为超级真菌并不准确。

  “人家叫超级真菌的时候,是它对很多的抗菌药全耐药!但是我们国家恰恰是很多抗真菌药还敏感,所以叫超级真菌是不是合适,值得大家商榷。长期卧床的,而且是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患者,或者是肿瘤晚期的患者,可能会得这样的真菌病,这是有一个患者群的,而且得了也是其中的一个种而已,而且他不会轻易的经过呼吸道之间互相传播的。所以大家根本不需要恐慌。

  据了解,耳念珠菌最早于2009年在日本发现,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感染病例。专家指出,耳念珠菌感染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徐英春同时表示:“我们的孩子该上学上学,大家该上班上班,该去请朋友在一起小聚吃饭都不要担心这样的问题,甚至到医院里也不要担心,现在大家到医院里探望亲人等都不要担心,因为它不会轻易会传播给你的。而且耳念珠菌也可能还是我们正常人当中携带的,而且完全可以携带这样的微生物,但他也不一定得病。所以对健康人群不需要担心它。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