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20多年收藏铃铛3000余个 他被称为中国铃铛第一人

20多年收藏铃铛3000余个 他被称为中国铃铛第一人

2019年10月29日 09:22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收藏达人藏3000多个铃铛 最贵的价格超3万元来源:中国新闻网

  “叮铃铃,叮铃铃…… ” 你听说过收藏铃铛嘛?

  作者:李秋莹

  “铃”是以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响器,体内垂一小舌,摇动发声。“铛”是形容撞击金属等器物的声音,人们把“铃”及其发出的声音“铛”连在一起,称之为铃铛。

  

部分铃铛收藏。中新社 李秋莹 摄

  铃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随行车马的青铜铃展现军旅气势,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是驼队主人的慰藉;茶马古道上悠扬清脆的马铃回荡千年;寺庙檐角上的悠悠风铃抚慰人心……

  

叶坚华收藏的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在中国,收藏铃铛的圈子很小,大部分人互相都能叫得上来名字,上海人叶坚华就是其中一位,不少人称他为:中国铃铛第一人。

  

叶坚华。中新社 李秋莹 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20多年时间,叶坚华对铃铛的感情从有兴趣到爱上再到如今的潜心研究,现在的他立志于向更多的人宣扬铃铛文化。

  缘起:纪念美国独立的独立钟仿制纪念铃铛

  叶坚华与铃铛结缘在上个世纪90年代。 一次到美国出差,叶坚华偶然间看到纪念美国独立的独立钟仿制纪念铃铛,这个铃铛制作精良,形态别致,具有较好的纪念和收藏意义。

  

叶坚华收藏的银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这个小小的铃铛给他带来了收藏的灵感。这也就成为了叶坚华收藏的第一个铃铛。

  

叶坚华收藏的部分银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从此以后,叶坚华便沉浸在收藏铃铛的世界里,这么多年,叶坚华也去了不少地方,你要问他有什么景色好看,他或许没印象,但要问各地的古玩城、古董商店在哪,他如数家珍。

  

1981年7月29日,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戴安娜举行了举世注目的盛大婚礼。英国特意制作了画有查尔斯与戴安娜肖像画的婚礼纪念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横刀夺爱”的日本东照宫铃铛

  “我和铃铛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了,今天和你们聊聊我最近的‘新欢’:日本东照宫铃铛。”

  这是叶坚华收藏至今最大的一个日本单体圆形铃铛,重达10余斤。

  

日本东照宫铃铛大小。中新社 李秋莹 摄

  “这可是我从云洲古玩城的朋友手中‘横刀夺爱’抢来的。”

  圆球状的铃铛上,“东照宫”“元和元年”几个字隐约可见,查阅资料典籍,元和元年是距今404年的江户时代,也是中国的明朝万历43年。东照宫是日本国宝及重要文化遗产,1999年12月已经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照宫铃铛上隐约的元和元年。中新社 李秋莹 摄

  “这个东照宫铃铛采用了铜鎏金的技艺制造,应是悬挂在东照宫殿的大梁上,主要是用于祈福和辟邪。由于已经使用数百年,将其从原来的建筑结构上更换下来,我才有幸收获了此铃铛。”

  瓷中白金:迈森瓷器

  迈森瓷器因德国迈森市而得名,因为都是由纯手工制成,所以价格奇高,素有“瓷中白金”之称。

  陶瓷铃铛,也是叶坚华的收藏种类之一。

  前些年,迈森瓷器在上海开设了一家专卖店,叶坚华便过去“淘宝”,他一眼就看中了一个铃铛,仔细一看价钱,叶坚华有点心疼。

  

迈森瓷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叶坚华在店里左思右想,最终忍住了没“剁手”,不过他在店员处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如果哪天你们打折,这个铃铛还在的话,请通知我。”

  两年后,叶坚华接到了店员的电话,“先生,店里因为搬家所以在打折,当年您看上的铃铛还在,您还要么?”

  “要!你们一定要给我留着!”

  这个铃铛在橱窗里等待了两年,最终和叶坚华回家了。

  

迈森瓷器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其实相较于其他种类的收藏,铃铛还算便宜的,只不过这个很贵,这个算是我收藏生涯中买的最贵的铃铛了,到现在也没有比他更贵的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叶坚华的办公室,到处都摆放着铃铛。

  

叶坚华办公室一角。中新社 李秋莹 摄

  “这一排是我从日本收集的12生肖铃铛,这些是当年中国出口到国外的景泰蓝铃铛,你看在铃铛内侧还有‘China’……“提起自己的铃铛收藏,叶坚华滔滔不绝,“每一个铃铛都其实都是有故事的,我现在做的就是把故事挖掘出来并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并爱上铃铛。”

  

叶坚华收藏的12生肖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办公室里的铃铛只是叶坚华藏品中的冰山一角,3年前(2016年),铃铛博物馆在上海开业,叶坚华把自己大部分的铃铛放在了博物馆,供人观赏。

  

吉祥如意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20多年的时间里,叶坚华的铃铛藏品多达3000余个。

  

铃铛内的CHINA字样。中新社 李秋莹 摄

  在叶坚华看来,铃铛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每个铃铛都可能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传奇故事:“虎撑”铃铛流传着孙思邈医虎的动人传说;唐明皇纪念杨贵妃的《雨霖铃曲》,其实是听了蜀山道上的“马铃”声所写;古诗里的护花“金铃”则是一种风铃……

  

叶坚华讲解虎撑铃铛古代,广大民众患病救治主要依赖于民间医师——走方郎中,郎中们不避寒暑,终年奔波行走于山野村庄之间。每到一处,就摇晃手中的铜环铃铛,表示郎中到了召唤应诊之意。中新社 李秋莹 摄

  不过,越是深入收藏、研究,叶坚华的心里就越“沉重”。

  原因在于,中国的铃铛制作和使用虽然历史悠久,不过收藏和研究起步较晚。而美国早在1940年就成立了铃铛收藏俱乐部。相较之下,中国的铃铛研究“任重道远”。

  

当年出口到国外的中国制景泰蓝铃铛。中新社 李秋莹 摄

  “龙膝扬扬,和铃央央”,几千年时光过去,铃铛声响依旧清脆悠扬。

  叶坚华说:“铃铛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希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它能够在这片土地继续开花结果。”

 

【编辑:潘力维】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