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上海加快科研攻关 成果为世界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

上海加快科研攻关 成果为世界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

2020年03月16日 19:1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上海加快科研攻关成果为世界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
    目前,上海承担各类国家和本市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的科研单位已全面复工,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复工率达96%。 徐明睿 摄

  中新网上海3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为应对疫情,上海针对临床救治和防控急需,综合多学科优势科研力量,加快推进科研攻关。上海市科技攻关组专家委员会成员吴凡16日表示,一系列应急攻关的科研成果,目前正在为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情况采取措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这也是应急攻关科研最大的意义”。

  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告诉记者,上海启动的应急科技攻关机制以“跨部门协同”推动科研与防控、救治联动。据悉,上海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等5部门,组建了上海市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组,成立专家委员会、设立专班,聚焦“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4个方向,先后布局了两批18项应急攻关任务。

  吴凡介绍了其负责开展的《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该项目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牵头,联合了多家单位、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一起来攻关。科学家们研发了一个“传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统”,突破了传统的询问方式,用大数据的系统平台来进行追溯。吴凡说,该系统在这次密切接触者排摸以及感染者感染来源的追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吴凡表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模型,揭示新冠病毒在人际传播条件下的传播方式、传播效率、传播强度以及传播范围,可以用来预判流行的趋势。”她指出,在这一个月中,通过应急科研的攻关,中国帮助全世界加深了对这个病毒的认识。关于诊疗的完整方案,中国也提供了不同策略措施有效性的研究成果。

  据张全介绍,在临床诊治方面,上海开展了“新冠肺炎感染防治”“创新性抗病毒治疗”“脏器功能保护”“阻止轻症向重症转化”等科研攻关,为“一人一方案”精准施治提供了科技支撑。在临床检测上,上海应用了更全面的检测指标体系;在愈后支持上,科研人员突出及时跟进、过程管理。

  在药物及疫苗研发方面。张全表示,上海坚持“老药新用”与“新药和疫苗研发”并举。“老药新用”研究有序展开,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研究列入国家应急科技攻关专项。截至3月15日,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累计入组184例,21家医院参与。

  “新药和疫苗研发”稳步推进。抗体新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据透露,通过178万样次化合物的筛选,研究人员得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上海多路线部署推进的疫苗研发均取得良好进展,mRNA疫苗已启动灵长类动物毒理和药效预实验,预计4月中旬临床试验;病毒样颗粒(VLP)疫苗,小鼠免疫实验已产生特异性抗体。

  上海还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联合作战”。同时,发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国际化基础,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13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42项合作攻关。

  上海还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智能机器人、医疗器械装备、红外测温监控系统等新产品研发、在一线的规模化应用。上海累计向全国25个省提供了486台各类影像检测设备,向9个国家出口了19台各类影像检测设备,并配套提供了AI运用、研发了方舱CT、远程分级诊疗等体系化方案。张全认为,今后这种赋能作用应该会越来越大。上海将持续在这些新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平战结合”。

  据了解,目前,上海承担各类国家和本市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的科研单位已全面复工,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复工率达96%。

  张全16日透露,在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研发方面,上海有3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截至15日,累计发货442万人份,上海诊断试剂出口德国、日本、韩国、沙特等22个国家,数量超过8万人份。目前,上海企业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CE认证。

  据了解,上海将健全完善科研应急调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同时,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全球科技体系合作态势。

【编辑:王诗尧】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