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第一牛县”写就富民“牛文章”

“中国第一牛县”写就富民“牛文章”

2020年11月17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中国第一牛县”写就富民“牛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滨州11月17日电 题:“中国第一牛县”写就富民“牛文章”

  作者 赵晓

  “听音乐、做按摩、睡软床……如今阳信的牛都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来自山东阳信的回民杨其建当了30多年“牛倌”,见证了当地肉牛从传统散养到现代规模化养殖的转变,10年前告别“单打独斗”,他被聘到养殖场工作。

肉牛们在养殖场吃精饲料,睡“发酵床”,还能做按摩。 赵晓 摄
肉牛们在养殖场吃精饲料,睡“发酵床”,还能做按摩。 赵晓 摄

  杨其建所在的滨州市阳信县是鲁北最大的回族聚居县,素有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的传统。阳信县总人口46.8万,含回族人口约1.3万。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却超27万头,平均不到两个人就养一头牛,畜牧业总产值达550亿元(人民币,下同),被誉为“中国第一牛县”。

滨州市阳信县素有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的传统。图为当地肉牛养殖场。 赵晓 摄
滨州市阳信县素有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的传统。图为当地肉牛养殖场。 赵晓 摄

  “我18岁就开始养牛宰牛、赚钱糊口。过去都是冬天直接在地上宰。”杨其建说,因宰杀方式落后,牛身上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宰牛时间又受季节限制,收入极不稳定。“辛辛苦苦养三四头牛,一年最多赚一两万元。”

图为牛肉包装车间。 赵晓 摄
图为牛肉包装车间。 赵晓 摄

  直到2010年前后,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基地成片建立,改变了杨其建等当地养殖户的生活和收入。“现在养牛,不用担心技术跟不上,有机器代替人出力,省心省劲就把钱赚了。”杨其建说,他在养殖场每天主要负责检查牛的采食量和身体状况,其它基本是机械化作业,每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

  “不单是赚钱多了,‘牛倌’们的家也变了样,不用再硬着头皮和‘粪便满地、虫子满天’作斗争。”对比如今规划整齐、设备完善的标准化养殖场,杨其建感慨,和牛“混居”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

当地还将牛产业链向下游拓展,生产骨瓷。 赵晓 摄
当地还将牛产业链向下游拓展,生产骨瓷。 赵晓 摄

  在阳信“老牌”肉牛加工企业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肉牛们吃精饲料,睡“发酵床”。“‘牛日子’过得舒服才能提高牛肉品质,也有利于高效养殖、生态循环。”该公司负责人刘民泽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土地流转进行粮改饲,把大麦、玉米等做成熟食,制成颗粒喂牛,牛粪再作为有机肥还田,建立生态循环产业链,让种地人赚种地的钱,养牛人赚养牛的钱。

  为帮助养殖户拓宽增收渠道,亿利源公司还创造了“赊小返大,赊瘦返肥”的模式。“我们赊小牛给农户们养,提供技术、防疫指导,等牛出栏后,再统一回收,扣掉赊牛钱,农户还能赚钱。”据刘民泽介绍,该模式初落地的三年,当地农户人均年收入从480元提高到3500多元,同步推进的汉族养牛、回族宰牛合作方式,帮助回汉民众携手脱贫。

图为骨瓷绘。 赵晓 摄
图为骨瓷绘。 赵晓 摄

  亿利源公司还将致富“牛经”向外传导,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合作实施“赊母返犊”“北繁南育”工程。刘民泽称,他们把选育出的高档肉牛新品系“鲁蒙黑牛”引入科尔沁草场。该品种肉牛所产肉质达到A5级国际标准,每公斤最高售价超2000元,让农牧民在原有基础上每头牛再增收5000多元。

  “我们还利用牛毛、牛皮等加工毛笔、皮鞋。”阳信华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锐介绍,宰牛卖肉是传统产业,他们还向产业链下游拓展,融合文创设计,提高产业附加值,吸纳更多人就业增收。

图为当地工厂利用牛皮加工皮革。 赵晓 摄
图为当地工厂利用牛皮加工皮革。 赵晓 摄

  阳信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洪彬表示,近年来,该县既推动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业快速发展,也把皮革加工、牛骨雕刻等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肉牛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挖掘牛的价值,扩大和内蒙、青海等地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在阳信县委书记栾兴刚看来,阳信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第一牛县”,不仅是因为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76家,年屠宰能力120万头列中国县级第一位,拥有“牛”的产业集群,更是因为致富“有经”,做活富民“牛文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阳信先后培育出多个中国知名牛肉品牌,产品直供北京奥运会、上合青岛峰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中国第一牛县”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未来,我们将建设全国性肉牛产品集散中心枢纽,让高品质牛肉走进千家万户、行销全国各地,同时把肉牛业打造成促农创收的支柱产业,为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出新路。”(完)

【编辑:白嘉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