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红土地上小康路:驻村第一书记的“两万五千里”

红土地上小康路:驻村第一书记的“两万五千里”

2021年01月16日 0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红土地上小康路:驻村第一书记的“两万五千里”
    村民们忙着在村头的农业研学科普基地种植树苗。 王成前 摄

  中新网江西上饶1月16日电 题:红土地上小康路 驻村第一书记的“两万五千里”

  作者:王昊阳 王成前 俞亦鹏

  冬日暖阳斜照在江西上饶市信州区秦峰镇占村一大片油菜田里,信州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徐平等人趴在田间地头,察看油菜长势。

  “今年油菜长得比去年茂盛,一定会迎来丰收。”望着田间这一片绿色,徐平满面欣喜。

2018年11月,时任驻占村扶贫第一书记徐平(左)和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到外地学习扶贫农产品加工经验。上饶市信州区委统战部供图
2018年11月,时任驻占村扶贫第一书记徐平(左)和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到外地学习扶贫农产品加工经验。上饶市信州区委统战部供图

  自2017年5月始,徐平成为驻占村扶贫“第一书记”,与信州区统计局、科协、市监局等其它单位扶贫工作人员共同开始驻村扶贫。“我以前从未在农村生活、工作过,接到任务时,家里刚买一了辆城市型越野车,汽车上好牌照第二天我就进村开始工作。”

  “刚来占村时,村里没有任何经济产业,村集体经济也非常薄弱。”徐平称,占村地处山区,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等作物,经济效益不高。

  经过调研分析,信州区委统战部定下扶贫工作方向,引导、鼓励村民种植技术可靠、见效快、市场销售有保障的油菜等农作物。

占村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贫困户正忙着分拣菌菇。 王成前 摄
占村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贫困户正忙着分拣菌菇。 王成前 摄

  传统油菜产量低,不适合扶贫产业发展方向,扶贫工作队经过多方寻找,最终在九江油菜科研所找到一种低毒高产、出油率高并且油菜苗还可供食用的品种。

  为让油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徐平与村干部商量,在杨家自然村流转了300亩田进行试种,一部分集体种植,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带头示范,收益全部归集体,另一部分农田给贫困户种植,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并进行技术指导。

  当年冬天,油菜籽撒下去后,遭遇久旱不雨,担心油菜难以发芽影响后期生长,扶贫干部们在田头“一日看三回”,急切盼着油菜发芽。

  “种子发芽太晚,嫩苗难以度过寒冬,必须马上进行人工浇灌,促进种子发芽。”信州区委统战部部长汪东军对农业生产情况非常熟悉,他在农田里走了几圈后,急忙催促大家进行抗旱。

  徐平带人驾驶小汽车,去城里购买抽水泵、水管等设备,与众人一起从旁边的小河汲水,浇灌,很快油菜籽发芽了。大家忙着摘苗、选苗,施有机肥。

  “油菜苗长大了,大家采摘下鲜嫩的油菜苗做菜,口感很甜,我们就往各个单位送一些,这些油菜苗不收钱,我们提前做个广告,为下一步卖菜籽油做铺垫。”徐平说,没想到油菜苗太好吃了,很多人吃过都很满意,追着还要买。

  “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卖过菜,把油菜苗拿到集市上叫卖时,吆喝得也有劲。因为这些这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第一年喜获丰收,每亩获得220斤油菜籽,产油率40%以上,除去全部开支,收益共有5万元,扶贫工作队也增强了信心。

  收割完油菜后,扶贫工作队在田里种植有机红米、糯米,收获稻谷后再加工成大米销售,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

  2018年,扶贫工作队决定在村头的荒山上种植经济水果马家柚,大家前往外地学习种植经验,采购一千余棵树苗,在长满一人多高的茅草里垦荒种树。

  荒地很快变成了果园,为打造休闲农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大家继续改造水库、修建道路,吸引社会资本以每年5万元租赁下这片土地,建设农业研学科普基地。

  山上马家柚一片青翠,山下18亩菌菇大棚里温暖如春。多位贫困户正在大棚里忙碌着分拣、加工菌菇。徐平告诉记者,菌菇收益每年有11万元,其中80%给贫困户分红,20%作为水电成本。

  “菌菇产业给无劳力、弱劳力的贫困户每户分红4000元,油菜、稻米产业给每户贫困户分红400元,目前村里已形成稻米、油菜、马家柚、菌菇种植的叠加扶贫产业组合,这些产业也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50万元。”徐平说。

  在贫困户杨新贵新建的住房里,杨新贵的妻子余小菊正在加工小商品。看到扶贫工作队员来到家里,夫妻二人连忙起身相迎。“以前家里的房子很破,一到雨天就漏水,多亏了信州区委统战部,帮我们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又发动社会力量捐助,让我们住上了新房,还帮我找了份学校保安员的工作,儿子也考上大学,现在我们家日子比以前幸福多了。”

  在村头巷尾,都能看到不少村民在制作小工艺品。来料加工小商品,让贫困户每人每年能增收万元以上。“他们每天能赚30元左右,大家只要勤劳做事,就一定能脱贫致富。”徐平说。

  村里有62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90人,目前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徐平驾驶的小汽车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扶贫一号”专车。

  “送菜籽油,买设备,卖菜,或是到印刷厂拉包装箱,这辆车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全天候运输保障。”徐平称,有时贫困户生病了,他开车送他们去医院,贫困户需要运送农产品,他做好运输服务,在乡村路上老人见到他的车只要招招手,他就停下车把老人送到家里。

  发动汽车,打开导航,点击“回家”,导航早已自动将占村设置成了“家”。令徐平感动的是,2018年村里新建的一座小桥举行通车仪式,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都坚持要让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一号”车第一个通过。

  徐平回忆起那天感慨地说,“淳朴的乡亲,简单的仪式,浓浓的情意,成为我心里永难忘记的一幕。”

  在占村扶贫的两年零两个月时间里,徐平的“扶贫一号”整整行驶了两万五千公里。“两万五千公里,走得艰辛,也走得欢乐,也很有成就感。”徐平说,他的脚步丈量过村里的每一块土地,在这里大家共同扎根,一起努力向前,在这里的每一天,每一份付出,都值得。

  2019年夏秋之交,信州区委统战部主任科员徐鹏接过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子。“上一任第一书记打下的基础好,我们延续好工作,要把村里的四大扶贫产业发展得更好。”

  巧合的是,徐鹏的汽车车牌号是“赣E35000”,徐鹏说,“我要跟大家一起走向三万五千公里,一定能走得更远,更好。”

  “扶贫工作尽管很杂,很细,能为贫困户做一些有益的事,帮助到了他们,让他们增收脱贫,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就很有成就感。”徐鹏说,他驾驶新的“扶贫一号”车,一定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小康之路。(完)

【编辑:郭梦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