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高校毕业生留京率连续下降 为什么不爱“北漂”了

高校毕业生留京率连续下降 为什么不爱“北漂”了

2021年01月18日 05:23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近年来,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率连续下降。日前,“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不爱‘北漂’了”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更多探讨不断聚焦——

  留下还是离开?梦想不是“单选题”

  编者按

  2021年新年伊始,今年毕业的年轻人即将涌入求职大潮。对于95后、00后而言,“北漂”“沪漂”还是圆梦的必经通道吗?当代青年的择居、择业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让“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的人才释放更多活力?我们带您走近毕业青年及相关群体“一探究竟”,并请专家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时代变迁与心态演进。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赵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李长安

  1.兼顾职业与生活:青年择业观悄然改变

  记者:近期,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相继发布,引发网友关注。《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的比例近三年连续呈小幅下降趋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再“北漂”的青年,都去了哪里?

  李长安: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比例持续下降,原因多种多样。按照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推力”即排斥力,“拉力”即吸引力。

  一方面,随着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越来越高,对大学毕业生的“推力”也越来越大。工作、购房、通勤压力大,几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网上流传的“996”“打工人”等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工作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连年上演,很多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对大学生的“拉力”越来越大。“非北上广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轻人心中已悄然改变。

  同时,一线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过去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已经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减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持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注重数量向看重质量转变。

  再看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择业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一些二三线城市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节奏,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赵忠: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比例逐年下降,是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带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早期主要体现在就业单位的多元化,经历了从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成为重要雇佣主体的转变。

  “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不爱‘北漂’了”这一讨论兴起,提出了就业多元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就业区域的多元化。近年来,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发生变化,明确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不再包括“经济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对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步疏解,必然会推动部分毕业生离京就业;北京居住和生活成本连年上升,让毕业生深感居留不易;同时,其他城市和区域创造出更多满足他们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平台,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从调研数据看,很大一部分北京高校毕业生选择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二三线城市就业,既能满足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又能更好地兼顾生活质量。

  2.海阔凭鱼跃:人才“下沉”、机遇上升

  记者:长远来看,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地区就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赵忠:当前,我国不同城市和区域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优势上的差异逐渐明显,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也日渐差异化,为毕业生就业拓宽了选择空间。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质推进,也为毕业生到非特大城市就业生活创造了更好条件。

  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本质上是劳动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过程。如果有更多毕业生选择到二三线或更基层地区就业,将有利于全国人才分布的优化,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转型,促进我国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更加平衡发展,从而孕育更大的生机活力。

  李长安:过去很长时间里,大学生到一线城市就业,是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大量大学生聚集在一线城市,容易使劳动力市场产生“拥挤”现象,一方面减少人才在一线城市得到理想工作岗位的机会,另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如今,大批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时目光放远。随着他们的“下沉”,许多二三线城市、基层单位的人才结构得以改善,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对于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毕业生个人而言,这种选择能够突出个人的知识价值,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3.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固巢养凤”

  记者:这些年,不少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了优惠政策,让人才看到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当然,也要看到一些离开“北上广”的人又因频频受挫而重返故地。您认为,要让“下沉”的人才留得住、发展好,还存在哪些“肠梗阻”,又该怎样革除积弊?

  李长安:目前各地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从落户到工资职称、从住房到养老医疗等,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来本地工作有一定吸引力。

  但事实上,仅有这些远远不够。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发展环境,这才是留住人才的“王牌”。同时还要看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已经由过去对待遇、户口等的追求,转变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关注。因此,各地引进人才时不能仅停留在待遇、落户等层面,更要着力营造适宜人才发挥作用、得到成长的环境,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固巢养凤”。

  赵忠:不少城市的人才政策与发展环境存在突出问题: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未能成为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用人主体缺位严重,导致政府行为替代市场机制的现象时有发生;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沟通不畅,政府宏观政策与企业微观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匹配;各地人才政策严重趋同,与当地自然禀赋、发展水平等衔接不足,削弱了政策因势利导的作用。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政府而言,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至关重要。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好人才和企业的服务工作,成为连接人才和企业的纽带。吸引人才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得好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帮助人才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安居要在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乐业要通过制度设计创造公平的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环境,以活跃的经济涵养人才。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耿建扩、王斯敏)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