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天使”也需治愈“心伤”:“充电”、被信任、与患者相伴

“天使”也需治愈“心伤”:“充电”、被信任、与患者相伴

2021年05月21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天使”也需治愈“心伤”:“充电”、被信任、与患者相伴
    图为陈冰(右)和同事为患者输液。 潘雨洁 摄

  中新网西宁5月21日电 题:“天使”也需治愈“心伤”:“充电”、被信任、与患者相伴

  作者潘雨洁

  “家人给我做点饭菜,只能送到门卫,在街上见到朋友,远远地冲我摆摆手就走,”时隔良久,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护师陈冰想起抗“疫”时的场景,心下依旧感到一阵孤独。

  “那时候,虽然收到很多家人、朋友的关心、支持,但总觉得身边空荡荡的,好像自己被隔开,他们都离得好远。”陈冰说。

  彼时,陈冰所在医院的隔离病区正在收治患者,“让我进!”年轻护士踊跃报名,让她很感动,但也看得出小姑娘们心底的忐忑,“派去‘一线’的‘兵’,理论和实操表现都是最优秀的,”她说,尽管如此,也难抵“未知”带来的压力和恐惧。

图为陈冰(右)和同事在电脑前工作。 潘雨洁 摄
图为陈冰(右)和同事在电脑前工作。 潘雨洁 摄

  “脑子里‘弦’绷很紧,生怕哪步操作稍有不慎,会影响同伴。”隔离病区内,负责监督轮岗同事的护师刘永桃回忆。

  刘永桃的丈夫和孩子在武汉老家隔离,令她既内疚又担心。“整整一个月,头上顶着任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想到孩子总会忍不住哭。”她说。

  想流泪的还有医院感控科主任李修宏。“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吃饭、洗脸时,常常突然想哭。”

  “疫情过后,医院将暴露出的问题逐一罗列、反复论证、改进,目前已经常态化开展传染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演练,”陈冰感到,只有不断自我“充电”,夯实理论知识,严格规范、考核每次“实战”,才能“从根上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不少年轻护士在演练中很娴熟,真正面对病患时却‘跟不上’,其实是跨不过‘心里的坎’”,陈冰看来,克服心理问题,往往最笨的办法管用,“通过多次练习,让每个步骤‘渗’入脑海,这样虽然心里紧张,手上动作却没错、没停,在一次次重复中,慢慢树立护士们的信心。”

  除了应对突击考验,更多压力来自日常。“有时,病患或家属不太满意,或者工作出了纰漏,院领导都会充分考虑我们的难处,愿意理解和倾听,不偏袒也不一味苛责,让我们及时认识错误,也感到被信任、被保护。”陈冰表示。

  “医院定期举办心理辅导、趣味游戏、户外徒步等活动,希望为大家解解压,”但在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院长郗爱旗看来,要真正缓解压力,需找到根源“对症下药”。

  “医院处在发展期,收治的病人、病种增多,对医疗质量、安全、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感到压力变大,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郗爱旗称。

  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18人,8成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50小时,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令医护人员健康状况堪忧。近年来,有全国人大代表重视疫情诱发的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建议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整体部署,建立科学、长效的心理救援机制。

  “说到底,我们的最大力量还是来自患者,”陈冰记得,曾有位神志不清的病人住院三个多月,“每天给他喂饭送药、擦洗按摩、理发剃须,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叨着我们几位护士的名字,”她觉得,“只要把自己当成病人的家属,用爱心、耐心去陪伴他们,没啥困难不能解决。”

  “走进病房,虽然戴着口罩,但只要见到我眯起眼睛,病人马上会‘还’我一个笑脸,”陈冰说,“减压其实不难,只要你主动沟通。”(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