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冰丝带”呈现别样精彩

“冰丝带”呈现别样精彩

2021年10月11日 00:59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落幕 赛事组织运行等领域交出满意答卷
  “冰丝带”呈现别样精彩

  10日下午,2021“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结束了最后一天的比赛后顺利落幕。作为冬奥系列测试赛的第一站,这场在新建的国家速滑馆举行的赛事吸引了各方的目光,从综合情况来看,本届赛事无论在软硬件条件、赛事组织运行和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科技感满满的场地、人性化的“云转播”系统的使用以及志愿者们耐心细致的服务,都让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有着全新的体验。

  “云转播科技”系统

  带来采访新体验

  因为防疫的相关要求,本次测试赛无法让记者与运动员面对面地进行采访,为了满足各家新闻媒体的需求,组委会特别在场馆媒体中心外搭建了一个远程采访区域,那里配备了先进的“云转播科技”系统,让运动员和媒体能够实现远程沟通互联,方便了采访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防疫安全。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这套系统在正式运行之前已经过了多次调试,比如在防干扰方面就做了很多调整和安排,高效地发挥了它的作用。现场的媒体记者表示,有了这套远程“云转播科技”系统,为冬奥会举办期间的媒体采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从效果来看,是一次积极而成功的尝试。

  在这套系统整体高效运行的背后,离不开工作人员们细心而专业的调试,比如每个比赛日开始前大约两个半小时,负责这套系统控制的主机和服务器前就已经有工作人员“镇守”了,而在第二个比赛日的正式采访开始之前,志愿者们又一次次去调整话筒的音量,以做到让人听着舒服而不刺耳。从这个层面来说,“冰丝带”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采访体验。

  冰面质量有保障

  高科技场地呈别样精彩

  完美的赛事要有出色的硬件条件作为保障,“冰丝带”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最好。作为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项目场馆,这里的冰面质量得到了来自国内外运动员的一致好评。比赛第一天,夺得女子3000米比赛冠军的荷兰选手苏菲·克莱伊维尔德就评价道:“这个场馆非常漂亮,能来这里参赛非常荣幸,在这里我得到了非常愉快的比赛体验。”

  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场地条件,背后的制冰工作功不可没。谈到制冰工作的时候,“冰丝带”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表示,这已经是场地第三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来制冰了,而这项技术是北京冬奥会首创的。同时,国际制冰师和场馆团队协同配合,更加快捷高效,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冬奥会标准的比赛场地制冰工作。

  此外,本次测试赛期间,“冰丝带”的冰面还有冰面投影系统、特种灯光等内容的展示,希望让大家看到一块更加多彩炫酷的冰面。据了解,体育展示团队中有来自加拿大的场馆制作人艾米和音乐总监丹尼尔,他们与庆典仪式业务领域工作人员协同工作,帮助运动员以最佳状态融入到竞赛氛围中。而当比赛开始后,每场比赛的间隔期间,“冰丝带”都会在场地内安排一场别开生面的灯光秀,这种设计也确实让比赛增添了别样的精彩,同时也凸显了场馆的高科技元素。

  志愿者全情投入

  贴心服务令人印象深刻

  志愿服务的工作看起来默默无闻,却需要赛事志愿者们全情投入。国家速滑馆西门外的安检场所,有他们的身影,而在场馆媒体中心内,细心的志愿者们也在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媒体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第一个比赛日开始之前,有媒体在新闻工作间遇到网络连接不上的问题,在这里服务的志愿者得知情况之后,第一时间帮助咨询了专门负责信号和网络的场馆工作人员,很快解决了问题,保证了记者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进入看台需要佩戴防护性能更高的N95口罩,有媒体记者忘记佩戴,同样得到了在看台外防疫口罩发放处的志愿者们的帮助。设立这个岗位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并提醒媒体工作人员佩戴N95口罩,如果发生没佩戴或者口罩损坏的情况,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拿出准备好的新口罩提供给记者。类似的贴心服务还有很多,比如把信息墙上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并把字号相应调大以方便记者的阅读等等。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贴心服务,让参与采访的记者们及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些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测试赛

  外国运动员

  分享宝贵经历

  昨日下午,2021“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顺利结束了最后一天的比赛争夺,女子1500米比赛结束之后,获得前三名的荷兰以及韩国运动员接受了采访,她们在高兴获得好成绩的同时,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回国后将会和自己的队友或者家人朋友分享这次的难得经历。

  作为本次比赛最大的“赢家”,00后小将伊莎贝拉获得了女子500米、1000米和1500米3项个人比赛的冠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和队友都表示,回去之后一定会分享这次的宝贵经历,毕竟能在条件如此出色的奥运赛场上比赛,是非常难得的。伊莎贝拉说:“这次的经历是无与伦比的,希望大家都有机会能够来到这里体验。虽然我来到这里后一度很想家,但这里现在则让我很有归属感,这里的场馆条件非常好,工作人员也很敬业。”

  获得季军的韩国运动员朴智宇则表示,其实她现在就已经在做“推广”这件事了。据她介绍,这次比赛期间,她已经发照片给在国内的其他队友和家人,并且通过社交媒体的形式进行了分享。当然,朴智宇也表示,回国之后,她还会把自己的这次比赛经历和感受向大家做介绍。

  众所周知,荷兰是速度滑冰界的强国,该国在各项国际赛事中夺金无数,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在被问到荷兰国内到底有多少块像速度滑冰馆这种全尺寸的场馆时,伊莎贝拉的回答多少还是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她说:“像这种全尺寸的400米场馆大概有25块左右,我们在家门口附近就能找到场馆训练。此外,我们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室外的场地训练和比赛,那也是种不一样的体验。”

  志愿者

  “特殊”志愿者:甘当“幕后英雄”

  国家速滑馆的测试赛,除了比赛本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志愿者们热情而耐心的服务也是一大亮点。几天时间里,北京青年报记者接触到了两位有些“特殊”的志愿者,他们的学历都挺高,而且都有着一颗志愿服务的火热之心。

  博士生还来当志愿者?国家速滑馆还真有这么一位。他的名字叫李泽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这在“冰丝带”的志愿者当中还是独一份。在李泽中看来,能参与到志愿者的服务当中,对自己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他本次服务的岗位是注册信息服务,具体工作就是制作证件。能胜任这个岗位的志愿者,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这都是他所擅长的。

  出生于吉林的李泽中很早就来北京上学,骨子里还是地道东北人的他对于冰雪并不陌生,因此他在参与志愿者选拔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够分到比赛场馆中。这次来到“冰丝带”,他也算圆梦了。谈到自己的岗位,他这样说:“这项工作其实非常重要,这是所有人进场馆的第一关,如果我们的工作有疏漏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必须足够的细心,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来自四川自贡的虞嘉庆今年25岁,是一名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研究生,虽然此前并没有相关的志愿服务经历,但这位“小白”其实并不一般。有过工作经历的他表示,虽然自己服务的物资管理专岗看起来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这同样要考验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从初试、复试、面试到最终录用,虞嘉庆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经历了一次次令人难忘的过关之旅。在被问到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时,这位长相清秀的志愿者表示,其实更多的担心和不安是来自于不确定性。“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之前没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他说。

  但这些情绪随着他最终被录用逐渐消退了,而支撑他一路走来的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念之外,其实还有虞嘉庆一段区别于其他人的经历。原来,他在本科毕业之后曾步入社会工作过一年的时间,积累了与人沟通的经验,同时也在工作岗位上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些都对于他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他参与志愿服务的是物资管理专岗,就是负责包括服装在内的各种物资的管理工作,但要做好这些看起来琐碎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他们这些“幕后英雄”付出艰苦的努力。

  赛事服务:随时做好“实战”准备

  “我和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有信心,也很期待,当冬奥会举办的时候观众来到国家速滑馆,我们为他们提供最优质全面的观赛服务。”说这话的是国家速滑馆赛事服务副经理金绍农,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团委老师。提到赛事服务,必不可少的就是观众服务的内容,尽管这次的测试赛暂时没有观众入场,但国家速滑馆负责赛事服务的团队已经为此做了积极的准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去锻炼队伍,为赛时观众们的到来做好万全的准备。

  从4月份的测试活动开始,他们就在为所有的观众服务工作做准备了。据金绍农介绍,当时由于来到场馆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不多,为了模拟各种场景,他们就安排4名志愿者“扮演”观众,由志愿者提供服务,从中寻找问题并积极做出应对。而那时候的演练让大家积累了经验,在本次测试赛期间,他们仍然按照奥运会的标准进行全流程演练,并且“检验”队伍的实力。

  对于整个赛事服务的安排,国家速滑馆赛事服务经理尹修力也做了介绍,他说:“其实我们的工作覆盖面很广,从场馆的外到里、远及近共涉及8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大家熟悉的观众客流管理、检票验票、进入场区后的前院引导服务和通行控制、涉及残疾人的移动服务以及信息与失物招领、观赛服务保障以及运行支持。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最希望的就是经过这次全流程演练,到赛时期间,在保证疫情防控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给观众们提供最好的观赛服务。”

  当然,做好赛事服务不是用嘴说的,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尹修力表示,为了能最终完成这个目标,本次测试赛的赛事服务团队做了很多工作,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比如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抓紧时间对人员进行专业领域的培训,而由于本次比赛没有观众亲临现场,因此他们也让一部分志愿者去支援了防疫业务领域的工作。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昆龙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