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2国考报名截止 这个岗位竞争接近“两万选一”

2022国考报名截止 这个岗位竞争接近“两万选一”

2021年10月24日 1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4日电(任靖)24日18时,2022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正式关闭报名通道。截至报名结束前夕,本次报名竞争热度较高岗位已近两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

资料图:山西太原一公务员考点,考生准备进入考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武俊杰 摄
资料图:山西太原一公务员考点,考生准备进入考场。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最热岗位来自西藏

  本次国考共有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计划招录3.12万人,15日起开始报名,11月28日笔试。按照《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本次报名结束后还有两天的资格审查时间,但据一些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报名结束前夕,总过审人数已超180万人。

  此次报考开始,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便因不限专业、不限基层工作经验、不限政治面貌的宽松条件吸引众多考生报考。

  截至24日晚18时,该职位超两万人报考。其中,19236人过审,1366人待审。

  另外,全国总工会下的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已有4409的过审人数,竞争激烈。除此之外,国税系统仍为报考大户,多个职位过审人数已超3000人。

  “每年这些炙手可热的职位都是偶然出现的,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岗位往往对考生的学历、基层工作年限等条件限制较少。”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郑文照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冷热不均”也是国考报名的一个特征。本次报名中,在热门职位越来越炙手可热的同时,仍有多个岗位无人过审。这些无人问津的岗位多是限制条件较多或为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的职位。

  “考生选择从事公务员职业,肯定会考虑报考工作地点、单位职能、待遇保障、上升空间等综合因素,要减少‘冷热不均’现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招录机关要更精准科学地设置职位报考条件,力求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此前对媒体分析。

资料图:国考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王中举 摄
资料图:国考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连续十余年报名人数超百万

  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此后10余年,国考报名人数都在百万以上。

  从近3年的报名数据来看, 2019年度国考报名近138万人过审,2020年度国考143.7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而到了2021年度国考,共有157.6万人过审,报名人数逐年递增。

  由于本次国考报名资格审查将持续至26日,因此最终报名数据的出炉仍尚需时日,但专家分析,未来公务员考试的热度还将持续。

  “一方面,公务员职业由于其工作的公共服务性质,具有较高的职业稳定度和社会荣誉感,会吸引不少考生报考。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的选拔,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公务员队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竹立家说。

资料图:考生走出国考考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王中举 摄
资料图:考生走出国考考场。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报名后这些时间点需注意

  考生报名结束后需注意查询资格审查结果。

  本次国考报名资格审查将持续至26日,报名截止后还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可于10月24日至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资格审查结果。

  资格审查贯穿招考全过程。在招考各环节发现报考者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招录机关均可取消其报考资格或者录用资格。

  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可于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时需提供该序号,请务必牢记。

  网上缴费。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可于11月1日0:00至11月7日 24:00登录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并缴费。逾期未完成网上报名确认并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

  打印准考证。报名确认成功的报考者,可于11月22日0:00至11月28日12: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打印准考证。如遇问题,请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解决。

  笔试。本次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11月28日,上午9:00—11:00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下午14:00—17:00为申论。(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