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重访汶川灾区:名片背面透出的力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记者重访汶川灾区:名片背面透出的力量
2009年04月23日 17:00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卧龙、汶川、茂县、映秀……在灾区一路走来,我们与采访过的各地方党政负责人交换了不少名片。每次接过名片,都要不由自主地翻看它的背面,渐渐地,我们从名片背面体会到了其中透出的力量,那就是灾区干部对家乡的深深爱恋,对美好新家园的期盼,还有对灾区迅速恢复重建的无尽信心。

  汶川县与映秀镇官员的名片背面几乎都印着汶川和映秀的规划图,看到灾区未来的美丽图景,让人不禁心生激动。“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映秀——防灾减灾示范区,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印在名片背面的宣传语又在昭示着:在不久的将来,灾区依然会成为风景秀丽、文化独特、敞开怀抱迎接宾客的好地方。

  汶川县教育局局长胡正安名片背面的图画最让我们印象深刻,6只手共同托起一个大大的“汶”字,上面写着“齐心合力、重建汶川”,表明了汶川从干部到群众万众一心重建一个新汶川的坚强信心与决心。

  名片背后透出的力量源自灾区干部的实干精神。在灾区采访,我们每天都被这些“地方官”加班加点、拼命工作的状态所感动。在汶川县采访时,县委书记青理东对我们说:“现在灾区干部的工作就是5加2、白加黑。”青书记说,灾区恢复重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的干部不但要一周7天上班,还得经常在晚上加班。汶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山鹰还用“无法无天”的说法跟记者开玩笑,意思是说他们工作起来就会没有法定节假日和星期天了。

  官员们编出这些俏皮话用来自我解嘲,我们却对他们的这种工作状态表示担心。每次结束对官员们的采访,我们都会说上一句“注意身体、多多休息”。他们对此只是微微一笑,连说“没事、没事”。

  在映秀镇采访,一天晚上10点多的时候,我们突然接到电话,说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现在有时间接受采访。我们赶过去时,首先对我们这么晚还打扰他表示抱歉。没想到,蔡代敏对我们说:“一个会刚刚开完,离我正常的休息时间还有至少3个小时,我已经习惯了。”半小时后,我们的采访结束了,另一路记者已等在蔡书记办公室的门口了。

  灾区干部的努力工作只是想让灾区群众尽快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他们的心里一直放不下百姓,一直在牵挂他们。在茂县,我们去受灾严重的羌寨黑虎寨采访,而到黑虎寨必须徒步爬山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陪我们一起去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斌走在最前面,只见他健步如飞,我们很快就跟不上了。唐斌说:“地震后,我来这里20多趟,已经熟门熟路了,爬山不算什么。”采访结束后,唐斌又对我们的摄影记者说,“刚才给老乡拍的照片别忘了给我一张,下次我再去的时候送给他们,他们肯定会特别高兴。”

  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是目前在四川灾区特别是重灾区干部中普遍存在的,但他们也有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办法。在汶川县,一直陪同我们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干部杨超看起来弱不禁风,做起事来却风风火火。最近,他一直负责接待海内外媒体记者,给他们联系采访,为他们准备相关资料,从早到晚手机响个不停,我们都戏称他为“接电话机器”。后来,我们知道杨超是一对1岁多双胞胎的父亲。一提到孩子,平时有些严肃的杨超马上就笑了,“工作完回到家里,不管有多累,只要见到孩子一下子就会轻松起来。”

  杨超的领导、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开明说:“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吼一声,然后大声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

  灾区干部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远离父母和妻儿,但这一年来,他们却将自己的情感放在了一边,坚强而义无反顾地工作着,就是想把信心和力量传递给百姓。在关怀受灾群众的同时,我们同样不应忽视灾区干部的情感,不应缺少对他们的关心。

  在汶川,我们就灾后重建问题采访了常务副县长张通荣。采访过程中,张通荣一直镇定自若、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完成采访后,我们又跟张通荣聊起了他的个人生活情况。在讲述自己灾后生活时,他提到自己的父亲去世前,自己忙于抗震救灾,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他。顿时,这个坚强的汉子泣不成声,连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父亲。那一刻,我们都后悔不该勾起他的痛苦记忆,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在灾区采访,我们都在盼望着灾区的恢复重建能早日完成,让百姓能够安居,也让这些日夜操劳的干部们能有时间歇一歇,去陪陪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去关心一下自己的小孩,去孝顺孝顺父母。

  我们的采访在继续,灾区的恢复重建仍在进行。我们想对灾区的干部说:保重,你们的名片我们会永远珍藏,它们同样给我们以力量;保重,一定要注意身体,调节好心理,灾区的百姓需要你们,请不要倒下。(记者赵超、崔清新)

【编辑:朱鹏英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